【明報專訊】醫學界議員為業界發聲,若易地而處出任食衛局長,遇上財赤可怎辦?黃以謙建議減醫管局總監級等行政人員薪酬「共渡時艱」,陳沛然則認為可減非臨H職位,亦要思考每年調整醫科生學額。 黃以謙說,無論面對多大財政困難,也不能減醫療開支比例,減人手長遠亦非好做法,「為何醫管局的院長、行政總監、聯網總監收取幾百萬元一年呢?為何不能取回顧問醫生人工?」若聯網總監不合作呢?黃說「會向他拍膊頭,講好說話共渡時艱」,同時會用群眾壓力,先爭取民意支持。 陳沛然則說,本港醫療人手多少並非看病人及市民需要,而是視乎政府有多少收入,「量入為出」在公共行政十分合理,若當局長會考慮減開支,包括調整新項目、非臨H及非必要職位等。陳又說要思考每年調整醫科收生數目,2000年港大醫學院畢業的他,曾因經濟差被指是「多餘醫生」,憂未來5至10年再現財赤,醫科生又面對他當年的處境,「希望這事愈遲發生愈好」。 黃:醫委會沒公信 陳不同意 改革醫委會草案胎死腹中,難除「醫醫相衛」觀感,黃以謙指醫委會沒公信力,不獲醫生及病人信任,他相信「醫醫相衛」是指初步偵訊委員會常被指不收投訴,「初偵會主席幾公道都有人話他」,建議主席以全職受薪醫生出任,不再是義工。 陳沛然則不認為醫委會公信力有很大問題,他指初偵會100個投訴當中有3至5個會成立,與英國、新加坡的醫委會,以至與律師及會計等專業相比差不多,九成定罪率更是各專業最高,「醫醫相衛是一個口號及觀感問題,要告訴市民我們把自己的專業守得好緊、水平定得好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