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港中轉角色漸削 內地學者倡組五地環狀通道
【明報專訊】運房局2008年委託顧問做估算,預計港珠澳大橋通車初期每日有9200至14,000架次車輛往來三地,三地政府現正就車流量預測作更新,現時未有結論,然而局方相信實際車流量隨口岸開通將逐步增長。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多年來研究珠三角運輸物流,他說當年三地政府拒絕採納其提出連接深圳的「雙Y方案」,令大橋無法吸納該地的貨運量。深圳唯有另起爐灶,興建深(圳)中(山)通道,連接中山及珠江東西岸。他說,深中通道因造價較港珠澳大橋低,預料收費亦較便宜,將分薄大橋部分車流量。他又指內地工業北移,本港今年首季港口貨物吞吐量按年下跌18.7%,其中內地抵港貨物量大減逾三成。鄭天祥認為香港的貨運中轉角色已逐漸削弱,並建議在中山及珠海興建高速公路,加上深港西部通道及港珠澳大橋,將「大橋」及「通道」連接形成環狀通道,接駁港、珠、澳、中山及深圳五地,提升區域運輸效益。
黎廣德﹕大型基建效益常被高估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亦稱,本港大型基建的效益往往被高估,以深港西部通道為例,當局預計2007年通車初期車流量每日為29,800架次,然而實際卻只有3103架次(見表),相差約九成,擔心港珠澳大橋將成西部通道「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