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網上購物興起,隨之的網上侵權行為亦趨增。海關表示,除以往的拍賣網站及流行社交網絡平台,今年發現侵權賣家新手法,將轉移陣地至手機應用程式(App),利用網上社區市集(Community Marketplace)交易,平台不再公開,令海關偵查更困難。 平台不公開 偵查困難 海關今年上半年偵破91宗以網上平台買賣侵權物品案件,較去年同期微跌8%,當中涉拍賣網站及社交網絡平台案件亦同步下跌(見表),惟以網上社區市集App買賣侵權物品,則由去年上半年的9宗,急升至今年同期的36宗。海關上半年拘捕37人,當中4人為18歲以下,檢獲138件總貨值約23.5萬元的侵權貨品。 海關助理關長(情報及調查)何珮珊表示,海關現時掌握至少3個市集App牽涉侵權物品買賣,這類市集App除建立資料庫將出售物品分門別類地展示外,亦可為買賣方提供私人信息功能,「交易變得更方便、更隱蔽」。 海關現有兩個專門追查網上平台侵權物品的電腦系統,24小時監察,海關高級調查主任賴恩寧表示,除改以App交易,賣家以多項手法逃避偵查,如以「玩具表」、「廠貨手袋」、「原版、最高品質波鞋」等標示冒牌貨,亦有賣家放棄親自為貨品拍照,轉而用正版貨品的官方照。 賴恩寧又指出,亦有賣家反偵查買家身分,以防海關行動。他表示,愈來愈多賣家在社交網絡平台以私人群組代替專頁,「買家要經賣家審查身分、獲准許才可入group(群組),如有新帳戶或閒置帳戶,會令他們起疑、拒絕批准加入」。 海關用半年經營「楨雀R家」 賴強調,海關因應對策,用至少6個月經營「楨陰b戶」,「針對不同侵權物品,孕育出合適買家以博取賣家信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