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管治效能(政府管治效能)即政府能否有效制定及實施政策,從而有效治理社會,維持社會穩定發展和進步。隨教育水平、公民意識和政治意識提高,市民對政府管治的期望也相應提高。
■全球化
善治/良好管治
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和諧是傳統中國對理想社會的追求。根據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良好管治/善治(good governance)包括8個元素:
1. 公眾參與
2. 法治精神
3. 決策及資訊高透明度
4. 敏感度/適切回應社會訴求
5. 共識主導
6. 平等和融合
7. 效果和效率/高效能
8. 向社會問責
■今日香港
政治組織×管治效能
民主化的管治強調協調、合作及上下互動,學者普遍認同民主有利管治。研究發現,即使是經濟落後的國家,若人民有權選出領袖,都會有比較有效率、透明度和良好的監管機制。
民主社會有不同政治組織,反映社會不同階層的聲音;政黨參政,某程度上起下情上達、監察政府和培養政治人才之效,提升管治效能。現行香港政制下,特首非由全民普選產生,認受性低;立法會議席一半是功能組別選舉,部分議席低票甚至自動當選;另各黨利益不一,建制派和泛民主派不時出現意氣之爭。故有意見認為,就算香港有再多政治組織,也難以提升管治效能。
■今日香港
司法覆核×管治效能
香港市民有提出司法覆核的權利,彰顯法治。司法覆核即市民要求法院裁決政府政策是否違法的行動,是表達訴求的渠道之一。近年司法覆核申請上升,有意見質疑制度被濫用,被利用作阻礙政府施政、挑戰管治。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2015年12月指出,司法覆核是政府良好管治的重要基礎,現行制度能有效防止程序被濫用;現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2016年1月也稱,法院就訴訟作出的判決,往往成為如何達至良好管治的指引(改善施政)。另有意見指出,司法覆核只影響違法政策,阻礙之,實有利整體社會。
新聞自由×管治效能
傳媒擁有高度新聞自由(相應而言即政府透明度高),有助提升管治效能:
(1)傳媒被稱為行政、立法、司法權力之外的「第四權」,起監察公權力,防止濫權、貪腐或因循苟且行為的作用,有助促進社會公義、廉潔和提升公共行政效率;
(2)傳媒傳播資訊、維護公眾知情權,可引發公眾討論政策、政制發展、法治精神等議題(社會政治參與),使決策不至「離地」。
政府威信×管治危機
政府的職責是治理社會,其合法權力來自人民。民無信不立,一個政府若要有效施政,也須得到社會大眾的信任和認同,從而形成管治威信;反之,政府決策容易遭到市民和議會質疑乃至反抗,形成管治危機──不少評論認為這是目前香港面對的困局:政府陷入「沒有人信」的境地,後果是政令不行、施政效率低。
政府制定政策前,虛心聆聽各方意見、盡力平衡各方利益、以理說服市民政策利多於弊等,有助減少施政阻礙;若政策向某一階層傾斜,或硬推,會引起民意反彈。
提升/削弱政府管治的因素
施政效能(效率和效果)、政策能否回應市民訴求、如何處理爭議/涉及公眾利益事件(如公共安全、食品安全)、官員的德行(如有誠信問題、貪污瀆職或濫權)等,都會影響政府管治。
■現代中國
廉潔×肅貪×管治
中國官員貪腐問題嚴重,甚至有說「不治貪致亡黨亡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嚴厲肅貪。非政府組織「國際透明組織」根據公共部門貪腐現象、公眾對領導人問責能力及政府懲治貪官的力度,計算清廉指數,2016年1月公布「2015年全球貪腐印象指數」(廉潔指數)。報告指出,除武裝衝突和戰爭外,排名較低的地區普遍存有管治不彰、警察和司法等公共機構薄弱、傳媒缺乏獨立性的問題;中國在全球168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由第100位升至83位,但報告認為起訴貪官的做法,非打擊貪腐的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