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講唔講好?」這陣子家長熱議是否該與子女談自殺問題,有教師亦向學生講對連串自殺事件的感受,惟傳達的信息是「老師好驚」、「以前入大學更難」等。專家指不應避忌談自殺,否則孩子若有自殺念頭也不願說出來,但談之前必須做足功課,以免孩子有誤解或覺得成人不明白自己。
網上有家長說子女年紀太小,不希望他們接觸自殺資訊,亦有人說資訊發達,避不了。研究自殺問題的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謝永齡說,自殺事件近期稍多,但非「盛行」,而本身沒高危因素(如情緒受嚴重困擾及患精神病)的人,談論自殺後亦不會自殺。他形容自殺有如性教育,應「攤開來講」。
處處忌諱 學生不敢講死念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亦呼籲學校主動與學生探討學生自殺事件,帶出學生面對的困難及正面處理的方法,並提供校內外的輔導和精神科服務資訊,讓學生懂求助。教師亦應留意學生是否情緒受困,鼓勵他們說出感受,有需要時轉介予社工跟進。
據該中心過往經驗,有些學校並不希望直接談論自殺,中心認為,對自殺的忌諱會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令學生感覺自殺是不宜說出口的問題。中心提醒學校應營造開放與關懷的環境,令學生明白遇困擾甚至有輕生念頭時,也可放心向師長說出來,有人願意聆聽及支持。
生死兼談 講「好驚」惹誤解
近期有些師長已主動跟孩子談自殺,有家長對筆者說,讀初小的女兒引述老師稱「這陣子很多學生自殺,老師好驚」,所帶出的信息不清,家長覺得「唔講好過講」。謝永齡提醒師長跟孩子講自殺必須有準備,了解自殺問題,不應只憑直覺去說;若輕輕帶過,心智未成熟的孩子或會錯誤解讀,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說老師怕,怕代表什麼?」
謝說,若孩子年紀小,可先談「死」,「死是結束,不能重生,不值得做」,並告訴孩子父母如何愛惜他們;但同時也要談「生」,「告訴孩子生存有價值,問他有什麼事想做,有什麼理想,在乎什麼人」。至於談自殺,高小學生已明白其意思,應讓孩子知道自殺背後或是嚴重抑鬱問題。謝補充,有一半人有過自殺念頭,但大都沒行動,家長可直接問孩子有否想過自殺,了解他們有何困擾,耐心聆聽,表達關心,及提供求助方法。
「上一代更難」 孩子感不被理解
青協媒體輔導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說,有高中生近日向社工展示老師在WhatsApp群組向班上學生慨嘆自殺問題,指上一代入大學更難,這代學生不應自殺。徐說,教師可能想學生看闊一點,但學生只會感到成人不理解自己面對的壓力。
謝永齡說,輔導機構網頁提供很多資訊,師長須做足「功課」才跟孩子談論自殺,並且勿以說教方式講,否則孩子聽不入耳,不妨透過玩遊戲、看卡通片或紀錄片等帶出議題,再作討論。
余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