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看世界﹕多元藝術 探索明代
【明報專訊】一個壺口模仿藏傳佛教高僧所戴佛冠的白瓷壺,如何反映明代的宗教面貌?充滿伊斯蘭異國情調的中國青花菱口大盤,代表什麼歷史內涵?以十多種色線和多種針法繡成金光閃閃及立體生動的行龍,說明了明代宮廷及地方刺繡什麼藝術特色?明代的歷史文化和物質文明,你又知道多少呢?
明代是繼漢代、唐代和宋代以後,中國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其綜合國力至十五世紀初達到頂峰,於亞洲乃至全球屬首屈一指,其間鄭和實現七下西洋的創舉,開通了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推動中國與亞非各國交往頻繁;又成功在西部和東北等地區建立有效管治,大致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而各項規模宏大的工程如營建南北兩京、紫禁城宮殿、修築長城,以及編纂大型綜合性類書《永樂大典》等,皆成為中國輝煌文明的象徵。
明代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為黑暗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實行君主專政,廢除宰相而直統六部,造成終明之世宦官擅政和特務橫行。明代中葉以後,皇帝腐朽無能,朝中黨爭無日無之,朝臣與宦官勾結,政治敗壞。官員貪黷無厭,苛捐重稅,最終導致民變四起而走向衰亡。
中葉後政治躁動 文化繁榮
然而,明代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並非停滯不前。恰恰相反,明代中葉以後,商品經濟空前繁榮,生產力甚至超越宋元時期,帶動中國傳統社會產生巨變。明代的發展,因而可區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前半階段為中國傳統社會發展的高峰,典章制度發展成熟,中央集權體制行之有效,造就官方主導下的文化繁榮;後半階段則為中國進入近世的開端,此時皇權衰弛,財富匯聚民間,社會開始擺脫官方文化,轉而由士大夫主導,呈現由下而上發展的新趨勢,加上城市興起和社會風氣開放等,凡此皆令明代藝術作品的水平再創高峰。
歐洲文藝復興 追求理性
就在明代國勢衰敝的同時,歐洲於16世紀開始崛興。人們走過漫長的中世紀黑暗歲月後,致力追求理性,建立制度,開創了文藝復興的全新局面。他們組織貿易公司航海探險,致力拓展海外貿易,追逐豐厚利潤。可以說,全球的重大變革幾乎都發生於明代中晚期,而中國和歐洲亦在此時期彼此發現對方。中外的民間商業交往漸趨頻繁,外來文化的輸入,令明代的社會生活展現全新格局,文化發展更顯璀璨和多元。
■展覽詳情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展覽
簡介:展出約三百件(組)珍貴文物,展現明代的宮廷藝術及繁富多樣的物質文明,並涉獵明代中國的對外關係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
日期:2015年12月16日至2016年4月11日
備註:公眾導賞服務將於12月21日起提供
文、圖:香港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