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範文﹕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 (1)歸:贊許
(2)鄉:從前
(3)已:停止
(4)諛:奉承
2. 我欣賞他能夠奉行古道,寫作〈師說〉並送給他。
3.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曾言:「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1分)這正好說明,我們得到物質之前,理應先考慮是否合乎道義。如果不合乎道義的話,就不應該接受(1分)。這一點跟孔子所言頗為相似。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正是告訴我們,人們都喜歡富貴,不過,要思考得到富貴的手段是否合乎「仁德」,若不合乎「仁德」,就不應該獲取(「得到」一詞欠主動)。
4. 作者先說明「終日以思」不如「須臾之學」,「思」的時間長,但成效不彰。反而「學習」的時間較短,但成效較顯著,從而說明「須臾之學」較「終日以思」為佳,強調學習的重要性。(2分)
作者以「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喻說明重點,就是善於運用外物,不需要特殊的條件配合,也可以順利達成目的,由此可見,君子不必天賦異稟,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擁有豐富的知識。(2分)
5. D
6. 根據〈師說〉一文所述,正確的學習態度有幾點,如下:
首先,學生有疑惑的話,就應不恥發問,向老師請教,韓愈曾言「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所指的正是這一點。(2分)
其次,文中曾指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就是說,不管有學問的人抑或年紀大的人,不論輩分和身分的高低,只要是學問比自己高的,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2分)
此外,文中曾指出「聖人無常師」,例如孔子就曾向多位老師請教學問,由此可見,老師不局限於一人,學生可同時向多人學習。(2分)
7. 作者運用孔子從師一事,主要是論證「聖人無常師」這一個論點。
孔子屬於古聖人,但仍然向老子、郯子等人學習,並說出「三人行必有我師」一例,說明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老師也不必只限於一人(1分)。此外,知識比自己多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老師未必所有範疇都比學生聰明,學生也未必所有範疇都比老師差勁。(1分)
這樣既說明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重點,同時也批評了士大夫恥於從師的做法不智,也批評了眾人惑而不從師的愚昧行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