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市集﹕廉租攤檔 場地講究盼突圍
【明報專訊】同樣於12月舉辦的「趕•市集」,由20出頭的Mimi和30出頭的Corris合辦,兩人都分別擺過多次地攤。Corris主賣健康花茶,Mimi賣古董首飾,她們表示檔主有很多事前準備工夫,如佈置攤檔、搬運貨物等。Mimi試過找不到會場負責人,市集臨時取消;另一次參加青年中心辦的市集,人流甚少,只有三兩個長者。這些不快經歷,促成兩人決心首次自行籌辦市集。
Corris從事舉辦展覽相關的工作,知道成功的市集應具備的元素。選擇場地已是學問,從地理位置到電話信號強弱,都要全盤兼顧。她說:「有些店家可能會舉辦facebook讚好換取贈品等活動以吸引人氣,但有些地方收不到信號,客人便參與不了。有的會場太小,每檔之間擠迫得幾乎肩並肩,擺檔也不舒服。」攤檔租金也是一大考慮,若租金成本太高,售價便要相應提高,「市集的好處是租金低,我們最優惠的攤檔兩日租金500元,是可負擔的」。
「趕•市集」已吸引逾30個攤檔參加。由Mimi和Corris篩選本地手作人,不歡迎「大量生產」、「淘寶」作品。Corris說,希望檔主都能賺錢,所以會先與檔主溝通,例如建議一名製作石頭雕刻的老伯縮細作品尺寸,因為年輕人不喜歡太大件的飾物。兩人也為場地佈置費盡心思,以求在芸芸市集中突圍。一般檔主都不歡迎拍照,因為要尊重和保護手作人的創作,但現今人們習慣隨手拍,兩人便請朋友設計浪漫、懷舊等不同場景的「自拍館」,供人們拍照留念。
外國市集類型廣 本港較文藝
現時流行網店,Mimi說,和客人面對面交流是市集珍貴之處,「當客人欣賞你的作品,就算不買,其實也是開心的,這是網絡取代不了的」。而且大型商業公司也利用網絡宣傳,手作人在網上難以突圍,「其實港人行市集愈見盛行,不如開條新路,給手作人、小店主機會接觸客人」。Corris表示,商場幾乎都一模一樣,要找獨一無二的產品,市集就提供另外的選擇。
Mimi覺得本地市集似台灣的市集,以原創品牌為主,主打青少年市場,較文藝,「但外國的市集類型廣泛,伯伯也來擺檔賣舊電視機、舊餐具,有點像香港的夜冷舖」。舊日香港有「天光墟」等墟市,現在幾乎已隨城市發展而消失。Corris覺得市集是墟市的「復興」,「我發覺現今很多東西都反璞歸真,不能說是重新包裝,但以年輕人的方法,讓墟市更容易為人接受,例如環境更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