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點對點﹕傘後首次區選 新人跑出
【明報專訊】˙今日香港
˙區議會選舉×政治參與
新聞撮要
2015年區議會選舉是雨傘運動後首次選舉,結果塵埃落定,投票率達47%創新高。雨傘運動催生了一批「政治素人」參選區議會,他們或代表組織,或以個人身分出戰,其中8人取得議席。
這批新生代議員,雖然大部分人都承認雨傘運動催生議政念頭,但強調當選是因為想服務社區,並非單靠政治議題或叫口號。他們為何參選?覺得當選有何意義?
■「政治素人」盼改變社區
◆徐子見:向年輕人贖罪
48歲的徐子見從事貿易工作,說深受「傘運」影響,當時對學生為爭取民主走到前線抗議及警方暴力感到痛心,自覺昔日的政治冷感,有份造成今日的政治惡果,責任應由中年人承擔,「贖罪感好強」。
從憤怒到反思,徐子見開始參與傘後組織如「傘下爸媽」,在早前紀念公民黨成員曾健超疑被七警毆打的周年活動上,與友人談起有多個選區的候選人將自動當選,徐深感不忿,遂於截止報名前一晚決定參選,結果擊敗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鍾樹根,終結鍾24年的漁灣選區議席。徐子見認為,勝選只因自己參選後勤於落區接觸居民。成長於柴灣的他嘆謂當選反映居民求變心切。他冀未來促進區內公民參與,增加區議會透明度,讓居民發聲,並解決區內積累已久的鼠患、社區設施殘舊等問題。
◆黃子健:選舉反映街坊求變
觀塘樂華北的黃子健是傘兵中得票率最高的當選人,擊敗競逐連任的馮錦源。黃子健是「東九龍社區關注組」成員,一年前開始計劃展開地區工作,在當區做人口研究,發現樂華北選區舊屋h林立,眼見不少老人家沒能力負擔維修費用,任職維修工程師的他決定提供免費家居維修,漸與街坊建立關係,了解更多當區問題,就有了參選的念頭。黃子健受雨傘運動影響,加入傘後組織「維修香港」,但他說街坊甚少了解他這個身分,「因為於地區工作,是視乎你付出多少時間和心力」。作為政治素人首次參選便成功,他感到十分意外,但認為結果反映了街坊求變的訴求,「他們不想投票予有政黨背景的候選人,他們只想簡單一點,投票給一個需要時能真正幫到他們的人」。他現在最希望盡快恢復參選前的維修服務。
◆楊雪盈:望帶來新思維
以「社區驚喜」為參選口號的楊雪盈,是大專兼任講師,專職文化藝術及政策研究,她在灣仔大坑選區險勝新民黨王政芝。
楊雪盈並非突然冒起參政的想法,她早於2012年已做過文化界選委助選團成員,親嘗功能界別的荒謬後,決心「落地」改變社區。
2014年完成碩士課程後,因為雨傘運動認識不少同樣有心做社區工作的朋友,便於今年成立「灣仔好日誌」,集結更多灣仔街坊,關心社區變化,以推動公民參與。她相信是因為令街坊感受到她和一眾支持民主的政治素人「求變」的決心而當選,望可為區議會帶來新思維,亦想增加區議會透明度,她會堅持發布會區議會內的資訊讓街坊知道。
──綜合《明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