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先分享幾次旅遊經歷﹕
◆在佛山市的舊城區,許多居民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坐公車時每見到頭髮花白的伯伯嬸嬸上車,哪管他們仍步履穩健,都已立即有乘客主動讓座,而且通常是大男孩。
◆女兒仍在孩童時曾到韓國首爾旅行,每次抱茼o乘地鐵都有乘客讓座。有一次推蚗成鄖捕Ёい咫W扶手電梯時,卻被一位「阿珠媽」用聽不懂的韓文大聲叫荂A然後把我們帶去乘升降機。
◆擠迫的台北捷運車廂內,即使在繁忙時間,深藍色的博愛座總是無人問津,相信到過台灣的朋友都印象深刻。
乘客應享平等權利
青少年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讓座,並不是一個「應否」的問題,而是反映一個地方的人民素質及人文關懷水平。從個人權利的角度看,每個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人,理應享有平等的權利,所以青少年與兒童、老人或孕婦,都有平等使用座位的權利。
即使是台灣博愛座或香港的優先座,均是一種呼籲和鼓勵,沒有法律約束力,因此如果青少年坐在普通座位上不讓座予其他人,法理上似乎沒有問題。
大部分地方對讓座未有規條或法律的約束,一方面是由於執法有困難,更重要是我們會視讓座為關懷老弱幼小的個人行為,因此潛移默化的教育、由衷的實踐勝過被動的約束,這也是我們對文明社會的期望。
締造關懷文化
我們只要從很「常識」的角度思考﹕老人家、孕婦或是小孩,在顛簸擠迫的車上跌倒碰傷的風險肯定比精壯的青少年要大。只要懂得從他人角度思考,相信將座位讓予更有需要的人,是個理性的抉擇。當然,經過一天辛勞的課堂或工作,在擠迫的車廂內能暫時擁有安坐的空間,會是一個「小確幸」而令人不願抽身。再者,大都市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也令不少青少年忽略了關懷別人帶來的喜悅,而只繾綣於肉體的舒適感覺之上。
網絡或許將不讓座的青少年個案放大了,與其討論是否譴責,不如游說更多身旁的朋友主動讓座。而當在路途上遇到應讓而不讓的朋友時,嘗試禮貌地上前請他讓座,而非只舉起手機拍片。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徵稿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