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大國魅力 靠民間力量
由美國著名政治學者奈伊提出的「軟實力」概念,如今已國際通行,中國亦不例外。2008年北京奧運的成功令西方對中國軟實力刮目相看,中國政府此後致力提倡由官方主導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惟像孔子學院等的推廣媒介漸遇反彈。奈伊與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研究專家丁學良接受本報訪問時皆直言,北京堅持只靠官方手段推廣本國軟實力的做法事倍功半,公民社會而非政府才是軟實力的真正來源。明報記者 周宏量
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在1980年代末起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概念,並在2004年著作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將其定型。按其定義,相對於經濟和軍事等硬實力,一國之軟實力有三大來源:文化(吸引他者之處)、政治價值觀(在國內外實踐)和外交政策(是否被視為正當和有道德權力)。奈伊後來更引伸出將軟實力和硬實力(hard power)結合運用的「巧實力」(smart power),得到奧巴馬政府採納。
哈佛奈伊創「軟實力」概念
相關概念在中國同樣受重視。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便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述形式,首次引入該概念。翌年北京奧運大收旺場,更令外界對中國軟實力上升的關注登至高峰。中國政府此後持續以各種方式加強推廣「國家文化軟實力」,當中以孔子學院的全球擴張最受注目。不過,孔子學院透過與外國大學合作屢開分支,宣稱以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為己任,卻被質疑試圖干預西方學術自由,開始惹來反彈。例如美國芝加哥大學在校內學者聯署壓力下與其中止合作,連號稱歐洲第一間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孔子學院亦將在本月底結束。
中國京奧出色 孔子學院碰壁
中國推動軟實力的一大特點在於政府角色非常突出,部分官方學者甚至強調北京倡議的「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奈伊所指的軟實力不盡相同,需要考慮國情有別。不過在奈伊和丁學良看來,這正正是北京拓展軟實力不時碰壁的根源。
奈伊在新書Is the American Century Over?中質疑,北京錯誤認為政府是推動軟實力的主要方式,但事實上美國擁有巨大的軟實力,主要是透過大學和荷李活等「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產生,而非政府。奈伊向本報稱,他不認為以孔子學院推廣漢文有太大問題,但若中方在背後安排政治議程,則會弄巧反拙。他解釋稱,試圖透過國家資助來構建軟實力的風險在於公信力,官方舉措倘若被視為宣傳,則無法對目標對象產生吸引力,自然無法創造軟實力,「點到即止(a light touch)才是成功要素」。
丁學良亦認為,中國政府近年在推廣軟實力不惜工本,回報卻低得不成比例,亦是因為忽略公民社會的作用。對比美國由各種非政府組織(NGO)為主軸構成的公民社會,中國的NGO深受官方猜忌,近期更面臨當局度身訂做的新法律規管(見另稿),惹起中外爭議。丁學良直言,中國政府「對民間不放心」,擔心本土NGO「管不住」,相信未來幾年只會愈管愈嚴。
美國軟實力來自多元化聲音
奈伊和丁學良不約而同在新書指出,公民社會對美國軟實力的一大價值,在於與華府發出不同聲音。奈伊認為,有時當華府做法惹起國際非議(例如出兵伊拉克),美國仍可透過有批判性和不受審查的公民社會維繫一定的軟實力;丁學良在《中國的軟實力和周邊國家》一書更直指,美國的軟實力正是來自其國內多元化的聲音,全球觀點光譜的不同位置都可見到美國身影,官方固然不能壟斷論述,就算是公民社會內部的不同派系都有百花齊放的意見。
丁學良向本報稱,中國推廣軟實力也不能說全無進展,只不過在英美這些強調教育原則以至有較強文化資本的發達大國往往遇上障礙,僅在非洲等地區的弱國才收到有更佳效果。奈伊則指出,中國對於鄰國的軟實力較易受到邊界主權衝突損害。他以越南為例,中方若透過亞投行協助越南的基建融資,卻同時在河內申索主權的水域和島嶼興建鑽油台的話,「則不可能真正提升軟實力,因為越南民眾的民族主義反應必將超過中國投資基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