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萬事萬物皆順勢而行,待人處世該循理而為,這樣的處世態度至為恰當。莊子提出「緣督以為經」,原句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意即謂不偏不倚,順循中虛之道,以順着自然的理路為常法。
「緣督以為經」源出《莊子.養生主》,當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更為人熟悉。〈養生主〉本意論養生,我們經常提出要順應自然,原因何在?莊子給予最佳的詮釋——「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循自然之理,可以保障自身,免受傷害,以達養生益壽之效。
庖丁解牛 按牛天然結構解剖
要清楚理解「緣督以為經」之義,可先閱讀「庖丁解牛」的故事。有天庖丁為文惠君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靠着的地方、腳踩着的地方、膝蓋頂着的地方都有規律作響,宰牛手法嫻熟,文惠君對此讚歎不絕。庖丁解釋其技藝高超,全因他喜好依照事物的規律。他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他開始宰牛時,看見的是整頭牛;三年之後,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筋骨結構,意指技藝已非常純熟;「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况大軱乎」。庖丁現在只以精神去接觸牛,順着牛身的天然結構解剖,脈絡相連、筋骨聚結的地方,不會用刀強硬觸碰,做到游刃有餘。
不硬碰骨頭 刀鋒無損耗
良好的廚師,他們用刀割肉,每年需換一把刀;一般的廚師,他們用刀砍斷骨頭,刀則需要每月換。而庖丁因為懂得宰牛之道:「彼節者有閒(通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他順着牛體結構下刀,故能自由運刀,沒有阻礙,是以宰牛刀已用了19年,宰過數千頭牛,刀刃仍鋒利如昔。
順應自然 保身養生
「庖丁解牛」闡明了「緣督以為經」之義,莊子以刀喻身體,若能「以神遇」、「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緣空虛中道而行,則刀刃能鋒利如昔,即人的身體亦能歷久不損,此乃養生之道。
「緣督以為經」的意義不止講求順中而行,更需要我們認真觀察,倘若庖丁未能清楚觀察牛體,又怎能輕鬆以刀分割牛身,而無損刀刃?推而論之,除了養生,我們的日常生活其實亦離不開這種概念——循本性發展。如今天的教育制度經常受抨擊,在於它未有按學生本性發展。傳統中國式的教育制度,其實也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填鴨式教育制度,令我們變成了一個個罐頭倒模,失去自我,更失去創造力。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