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界近兩年迎來動盪時刻:有記者在採訪期間被打傷、有傳媒機構被示威者圍堵禁止報紙運送到報攤、有總編輯更改頭條惹起爭議等。不止新聞業界,市民也漸關注本地新聞自由的情G、新聞的價值,但對於一眾高小及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又了解嗎?《明報》校園記者計劃於3月14日假香港浸會大學舉行「小記者體驗營」,透過工作坊及採訪活動,令學生了解記者工作,更讓他們知道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操守和態度。 ◆高小工作坊 記者要做足準備 「受訪者一定會接受記者的提問嗎?邀約訪問一定會成功?」不少人對記者工作都有類似問題,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助理教授李家文在工作坊中,便解答這些問題,告訴小記者們記者「不易做」,一篇訪問稿要多次「碰釘」才能筆中生花。 愈危險愈要去採訪 「有很多人問過我,做訪問遇過最害怕的事是什麼?我說最怕不是在惡劣情G下採訪,而是要安排記者去危險的地方做訪問。」李家文憶述,2009年她在無邦q視擔任助理採訪主任時,遇到新疆烏魯木齊維族人針刺漢人事件,當時她了解訪問的危險,但基於「記者愈危險的地方愈要去(採訪真相)」,內心掙扎下,仍然安排記者深入新疆。小記者聽得入神,李家文立刻反問:「你知道危險之處是什麼?」小記者立刻舉手回答:「可能會有人『拮』我。」李家文點頭續說,我們只知道自己是香港人、中國人等,但忘記自己也是「漢人」、記者等多重身分,她指記者要對自己的「身分」有更深入的了解、視野要開闊,更要留意別人鮮有留意的事,「當人人低頭按電話,你就要留意身邊的事物」。 在李家文眼中,記者要醒目、「一眼關七」,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勤力。她以特首梁振英2012年剛當選後即對記者不聞不問為例,當時有記者直接問他:「是不是做了特首就不答記者問題?」迫使他折返回答。李家文指提問的記者能急中生智,事前準備工夫一定很充足,當受訪者迴避問題時,「便要用(特別的)方法提問」,而且要保持禮貌,「所有的鏡頭都對茈L(受訪者),全世界都(可以透過鏡頭)知道他是什麼人」。不過,做記者不同於評論員,只需將事實、事件的真相呈現,再由公眾定斷。 「在香港,記者地位不高。」李家文向小記者表示,現時記者的薪金水平幾乎與她入行時一樣,但她認為記者工作具使命感、涵養,且能感受社會、認識不同的事物,充滿挑戰,「訪問背後,記者的準備工夫絕不簡單」。 文:袁志敏、陳麗平 圖:胡景禧、袁志敏、陳麗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