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們的口味是在成長的歲月中以文火烹調出來的。我自己不吃辣,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父母不吃,媽媽從來不會在家媯N任何有少許辣的菜餚,現在辣味當道,我就無福消受了。我絕對不是在抱怨,每個人的口味有自己的際遇,不能強求,我相信父母留給我的口味是獨特的。
有趣的是,這些家庭口味不會隨茼~齡增長而消失,反而印象更深刻,現在我每天三餐的選擇必定蘊藏了這些舊味道。台灣作家須文蔚和郭怡青兩位合著的新書《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出版社)以人物傳記的寫作方法,通過生動美味的文字,為讀者訴說10位不同背景的人,他們最懷念的10道家常菜,以及食物背後或溫馨或辛酸的歷史,非常值得一讀。
南瓜麵 訴說失散御醫父親
《烹調記憶》的第一個故事相當富傳奇色彩,從一碗平凡的南瓜麵疙瘩開始,帶讀者走進台灣心理學教授黃光國的記憶。今年七十歲的黃光國,父親是台灣人,1930年代父親與太太從台灣到中國東北工作,成為末代皇帝溥儀的御醫。黃光國在1945年出生,日本戰敗後,父親被溥儀選中,跟他一起逃走。黃光國的媽媽因此與丈夫失去聯絡,只能帶茪T個小孩子逃回台灣,希望丈夫有一天會回來。然而,直至到黃光國長大成人,一直沒有見過這個在人間消失的御醫。到了1970年代,黃光國在美國修讀博士,在朋友的幫忙下,終於查出父親其實已經在1959年去世,死於中國。當年老的媽媽知道這個消息後,喃喃說:「1959年,那就是民國48年,那麼早就走了。」
這個真人真事非常感人,一個女人帶茪T個孩子走難,內心不斷掛念茪U落不明的丈夫,怎知丈夫已經在懷念的歲月中靜靜的消失了。須文蔚以小說的筆法書寫,作者總抓緊茪敼`生活的片段,細密的訴說人物內心的感情,食物就在這堥奎i故事。我很喜歡文章寫到黃光國的媽媽買豆腐的一場。父親失蹤後,一天母親如常在街上打聽丈夫的下落,順便買豆腐回家做飯,怎知槍聲響起,市面大亂,然後須文蔚寫道:「流彈咻咻呼嘯而過,於是她拔足狂奔,回到家中,定下神來,才發現豆腐已經化成一灘水。」(頁22)這段文字很精彩,以豆腐那麼溫柔的食物,寫出在一個女性要獨立面對在大時代的淒涼。
附圖文並茂食譜
篇章以南瓜麵疙瘩為標題,非常有意思。這碗南瓜麵疙瘩是東北人普遍的民間食物,很容易烹調。我們香港人對這麵食可能比較陌生,但不要緊,《烹調記憶》一書內介紹的10道菜,作者會附上細緻的食譜,更請了不同的廚師示範烹調,圖文並茂,讀者看完故事後,可以跟荌窗A非常好玩,這是一本充滿個人記憶的食譜。
我可以想像《烹調記憶》在成書的過程中是非常有趣的,須文蔚和郭怡青走訪不同的朋友,大家一邊吃,一邊談到過去與未來,分享喜與悲,這就是人文關懷的日常風景了。
文: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黃淑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