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豔陽天,佔地約2000平方英呎的溫東喜士定社區學習花園(Hastings Community Learning Garden)還帶着冬天的蕭瑟,遠遠望去光禿禿的一片,但一翻開鋪着乾草的土地,就能看到整片健康的土壤,大量蚯蚓在黑色的沃土裏鑽動,生機蓬勃。
樸門農業園藝師Kim Del Valle Garcia帶着一群卑詩大學的學生,在此挖地種植作物;只見他們隨性地挖了一條長條型的坑,手上拿着廢棄的再生厚紙板和報紙,撕成小塊就往坑裏丟!
Kim笑着說,「我們在打造『樸門農業』。」
文、圖:葉曉蓉
樸門農業「Permaculture」,取其意,是由「permanent」(永恆的)、「agriculture」(農業)以及「culture」(文化)等三個字組構而成,可以說是擁有永續栽培意義的農作理念;這個單詞於1987年由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與David Holmgren在著作裏提出;最初理念來自於永續栽培(Permanent Agriculture)。
樸門永續設計
「簡單來說,樸門生態是一種以大自然本身的生態系統為準則,重新創造出的農業環境。」Kim(圓圖)解釋,「這樣的系統結合了原生態、園藝和農業等不同元素設計而成;當這個生態系統達到一個平衡,這塊土地就能自我維持下去,在良好的循環之下,不需過多人類給予額外的資源和幫助,就能保持生生不息。」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減少照護時間和污染,以及維持生態循環是這種農業行為的主要要點。」她補充,「想像在自己家中打造出一個熱帶雨林,土地上有樹林、灌木叢、蘚苔等,整個環境擁有一層層、環環相扣的生態;樸門農業就是秉持這樣的道理。」
樸門農業最重要的是仿效自然、打造自然,Kim指着不規則形狀的花園指出,這片地維持着基本的自然型態,也依作物所需的生長環境來選擇種植位置,並保留最大的生長空間;這並非如工業農地,為打造最高使用度和生產力,將農田劃分成方形,將作物以最密集的方式種植。
打造樸門農業
Kim指出,想在自己的後院打造出樸門生態圈有三大步驟:打造合適土壤、選擇作物、劃分農地,三步驟完成打造基本的樸門生態圈。
打造土壤
「土壤是所重要的基礎、是所有養份的來源,打造出『千層麵』土壤很重要!」
Kim解釋,市面上所販賣的精製土壤所擁有的養分是不夠的,但混入化學肥料又偏離了有機作業的核心標準,所以若想在家打造樸門農業,不妨在土壤裏混入各種「有機化合物」(Organic Matters);擁有大量有機化合物的土壤保水性佳、蓬鬆有養分,能夠給予植物良好的成長環境。
「但若是家庭式的小花園,我個人不建議將廚餘直接倒入土壤分解,畢竟花園面積小,倒入的食物若不是有機或帶有其他物質,反而會污染泥土。」她表示,像家裏的舊報紙、紙板、乾芒草梗或落葉等都能鋪在或是混入土中,等分解了就能帶給土壤很好的養分。
「一層土壤、一層紙板、一層土壤、一層樹葉……這樣造出多樣、營養的土壤。」這就是她指着花園裏的小樹說,「像這裏花園的落葉或是修剪下來的枝幹從來不用撿拾,就讓其自然的在土壤分解。」
選擇作物
Kim表示,目前喜士定社區學習花園種植的多為多年生植物,如黑梅樹、多年生洋蔥、磨菇、羽衣甘藍等,也有種植矮樹、觀賞花等。
「選擇種植多年生作物(perennial crop),少種植一年生作物(annual crop)。」她表示,「多年生作物等到果實成熟後我們會收成,隔年它們繼續結果,如此循環,不需再次種植,減少干擾農地的機率。」
劃分農地
Kim強調,大自然中是沒有完全的直線,像方型的工業農場並不一定擁有最大的農業商場效益。
「觀察葉脈、河流或是蜘蛛網就能了解,放射狀的排列方式可以方便養分的傳播。」她補充。
她更解釋,隨着土地自然的邊線種植作物最好,再依照作物的特性來決定種植位置(如魔菇種植照陰處,果樹種植日照處),若是在有限的空間內,也可依自然的螺旋狀來種植,藉此獲得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