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回流專家:港發展生物科技具優勢
生物科技近年方興未艾,吸納大量資金。據專門報道生命科學產業的Burrill Report,生物科技產業2014年吸納的創業投資(venture investment)、首次招股及併購均破紀錄,顯示投資界對新科技趨之若鶩。2014年生物科學吸納的資金達1042億美元,高於2013年的929億美元。 資金源源不絕自然助長了科研發展。
美國在生物科技以至其他科技產業發展蓬勃,相比之下,香港的生物科技產業尚末全面起步,遑論吸納資金。2010年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回流返港開拓幹細胞研究的李登偉認為,香港要發展這門產業其實有優勢,不應害怕起步慢、競爭多而卻步。他說,美國科技產業出色的城市所具備的因素,其實香港也有。
金融法律教育醫療體系成熟
李登偉指出,科技產業發展的重大前提是金融、法律、教育及醫療4個領域成熟,能為科技產業提供支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4項都聚集一處,「你看美國麻省波士頓、加州三藩市灣區其實都是這樣的」。他認為,彈丸之地的香港擁有金融、法律專業人才,教育及醫療體系亦一流,而且整個系統都很透明。這優勢短期內不會消失,其他地方亦很難複製。他說,香港現時缺乏的是科技人才,但其實很易補足,只要產業發展起來,教育及移民政策都很容易調整。
悲觀論者認為,香港生物科技產業已落後,要追上不容易,又面對來自中國城市的競爭。李登偉對此不以為然:「我在美國從未聽過紐約要跟芝加哥、洛杉磯或華盛頓鬥。比較優劣很自然,但是否一定要鬥呢?最重要的反而是如何定位。」他以幹細胞研究這門新科學為例,美國當然有優勢,但監管限制多,以至一些療程花費高昂甚至無法做到;亞洲南美一些地方對幹細胞療程則近乎「無王管」,吸引不少歐美人士前往作「醫療旅遊」。他認為,在過分監管與「無王管」之間,便是香港發展的空間,因為香港在國際間有名聲,又有政策,若對幹細胞療程訂立監管,可望吸引歐美一些不能做的東西。
清晰定位助立足國際科研
科研突破催生了「精準醫藥」(precision medicine)甚至「個人化醫藥」(personalized medicine)這些嶄新範疇。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國情咨文便稱要發展個人化醫藥研發,希望美國帶領「醫藥新時代」。論者指出,個人化醫藥要在美國成主流,其實面對不少挑戰。挑戰之一便是現時政府及私人醫保都不包括基因測試,監管機構亦要修改藥物審核程序。李登偉稱,這其實亦是香港可發展的領域,可針對一些亞洲人的病甚至中國人的病症作研究,研發藥物;相關計劃亦可望帶動生物科技研究,惠及國際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