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中化﹕電視劇兩極化 傳統文化使然?

[2015.01.30] 發表

【明報專訊】標榜創意的港視劇集贏盡口碑,另一邊廂被視為典型無綫師奶劇的《愛?回家》上月也宣布加集數,觀眾口味趨向兩極化。不少人認為這與社會撕裂有關,但也不能忽視與歷史的關聯。

現時坊間多以二元對立看待當下電視局勢,認為港視劇集較有深度,較吸引對電視節目質素有要求的觀眾;而無綫則較通俗,適合一般觀眾。事實上,這種對立一直存在於古代文化中——除了我們熟悉的以儒家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外,中國一直存在着以普羅大眾為主的民間文化。當中最具代表的是文學的雅俗之分。

傳統藝文崇尚「文以載道」

我們慣把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視為古典文學的經典,但這只是現代想法——在它們誕生的明清時代,主流讀書人只把這類作品視為不入流。這是因為傳統藝文以「詩以言志,文以載道」為宗旨,能表達傳統道理的詩歌、散文才是文學正統,才能登大雅之堂。最能看出這種傾向的是《詩經》的「國風」,原是各地民歌,當被奉為經典後,便被加上道德解說,如〈關雎〉文意是戀愛,後世便解為諷諭君臣。正是這種傾向下,歷代文學家以詩文見長的佔多數,科舉也一直以考詩文為主,現在的古文教材也多是這種「曉以大義」的文章(以至「中國文化」被近現代視為脫離世俗的迂腐思想)。而穿鑿附會、怪力亂神、風花雪月的小說及戲曲,自然被視為言不及義,雖受大眾歡迎但難受主流讀書人青睞。

明清民間文學趨強勢

四大名著現在有這樣高的地位,是明清以來民間文學逐漸壓過傳統文學的結果。唐宋起經濟興盛,逐漸出現以民間文學營生的文人,如宋代的說書話本、元代的雜劇,至明清的小說把民間文學推向鼎盛。另一方面,明清時代不少讀書人不再嚮往光怪陸離的仕途,作為讀書人信條的傳統大道理開始失效,傳統詩文發展停滯;而滲有平民日常生活的民間文學生命力漸強,貼近民間口語的白話小說湧現,四大名著即有3部是白話。民初的新文化運動正是這趨勢的總結:佔據文學主流的文言被白話取代,大眾文化成為主流。而無綫由開台起強勢多年,正與它能掌握大眾脈搏有關。

長年的雅俗之分,背後更反映傳統上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的二分法(士庶之分),因而中國人在認知上一直處於兩極化,至現代才慢慢開始改變,與西方早已出現中產化頗為不同。而現在港視與無綫被視為二元對立,也不單純在傳統上的雅俗之分,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觀眾的選擇太少了。

更多教育
閱讀白話﹕秀實〈從將軍說到將軍澳〉
【明報專訊】(第1段) 移山填海,變改了海角與天涯。 (第2段) 那個已發黃的年頭,從筲箕灣乘坐電氣船,在「撲撲撲撲」的馬達聲中,穿越... 詳情
【明報專訊】想像與現實的對比──示現與著實描寫 同學可能早已知道什麼是「示現法」。中學裏常讀到的名篇,李華的〈弔古戰場文〉:「浩浩乎平... 詳情
閱讀白話﹕實戰篇
【明報專訊】1. 段落大意 (見表) 2. 第1段「移山填海,變改了海角與天涯。」這句話說明了將軍澳有何特色? _... 詳情
閱讀文言﹕孟母教子
【明報專訊】「孟母三遷」的故事(見《烈女傳?母儀》)家喻戶曉,連舊時蒙學教科書《三字經》都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頌揚孟母教子... 詳情
【明報專訊】孟子年少時,有一次(a)_____,他母親(b)_____。突然,孟子停了下來,接着又繼續背誦下去。他母親知道他忘記了,便把他叫...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