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間所有成就,都需要基礎建設。不論是人或是國家,要取得令人仰視的成就都要下苦功,一蹴而就只是癡人說夢。荀子早於〈勸學〉提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若我們不積累每一步,就無法到達千里的地方;不積累河流,自然無法匯成江海。當中說明舉凡大事,都須從小處茞插C 王羲之的墨池 「積水成淵」、「聚沙成塔」的說法,旨在道明生命每一個階段都是累積的過程,我們每走一步,就是為了累積經驗,往後跑得更順遂自如。基礎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根基不穩,無法寸進。北宋散文家曾鞏有一名篇〈墨池記〉,記載臨川城東有一塊突起的高地,名叫新城。此地特別之處,在於有一口低窪的長方形水池,相傳是王羲之的「墨池」。〈墨池記〉載﹕「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王羲之當年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積極在池邊練習書法,結果池水都變成黑色。當中說明的正是「積累」的重要,姑勿論傳說孰真孰假,若當初王羲之沒有不懈練習,得過且過,今天又怎會有傳誦千古的〈蘭亭序〉呢? 天資與努力 〈墨池記〉有一小段值得同學再三思考:「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王羲之可謂大器晚成,他的成功並非得力於天資,而是後天的不懈努力,後世無人及得上王羲之,是因為後人所下的工夫未夠深厚。學習與工作的道理同出一脈,老子曾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成功走千里之路,第一步是至關重要。 晉文公流亡生涯 生活的挫折與磨難,也可視為「積累」,沒有昨昔的失敗,難以體會今天成功的滋味。《左傳》記載,相傳晉文公重耳即位前,受繼母驪姬逼害,只得流亡各地。逃亡之初,重耳貪圖逸樂,曾打算於齊國安逸過活。然而,經歷19年的流亡生涯後,漸有長進,不但重奪君位,更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要是沒有遭受生死威脅、他國侮辱,晉文公能否擁有如此氣魄和鬥志?答案顯而易見。 正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生活每件小事,實際上就是考驗自身的學養與品德,西方也有類似的諺語——「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積累的過程是緩慢的,涓滴之水磨損大石,並非一朝一夕。只要用心看待每一個細節,鍥而不捨,一以貫之,他日總會創鑄意想不到的豐碩成果。《管子》的:「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正是最好的詮釋。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