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這幾年,在媒體上常聽到「集體回憶」。資深兒童節目主持離職、兒童節目改頭換面、多啦A夢配音員去世,都被形容為香港人集體回憶的散失。究竟什麼是集體回憶?多啦A夢為什麼能勾起港人集體回憶呢?
黃金經濟時代 造就多啦A夢入屋
香港1980年代經濟起飛,市民生活有改善,大部分家庭都有電視,加上當時娛樂不多,看電視成為市民主要的娛樂方式,造就「電視撈飯」的年代。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表示,當時香港的社會節奏不似現時般飛快,是多啦A夢引入香港的黃金時期。而且角色在媒體上有非常正面的形象,受觀眾歡迎,令卡通更易「入腦」,深入民心,不同年代、背景的人看到也能勾起舊時代的回憶。
現代科技發達,不同年紀的人能從網上重溫卡通人物的資訊,多啦A夢已不受年齡、背景、國籍所限,成為集體回憶的象徵物。重溫多啦A夢,某程度上也是重溫香港80年代的光輝歲月、那代人的共同經歷。
叮噹勾起童年回憶
每個人成長都會經歷學生時代,不免有過逃避讀書、「臨急抱佛腳」、與朋友相處有問題的經歷,祈求有「救星」出現幫助自己。多啦A夢解救平庸大雄的橋段,正好滿足了每一代小朋友的個人投射。每個人都希望身邊有人在危急關頭不問情由地幫助自己,所以「多啦A夢是每個人的好朋友」不單是漫畫信息,也深深植根在觀眾心中。
多啦A夢的「百寶袋」也令大人、小朋友印象深刻。彭志銘說,無論任何時期的小朋友,都不會喜歡受困於讀書的環境,法寶正好讓小朋友宣泄不滿,給人希望,令每一代小朋友產生共鳴。如「記憶麵包」、「誠實豆沙包」等法寶,每次都完美解決大雄的困境。人長大後投身工作,也不免會幻想自己有幾件法寶能解決現實的不滿和工作上的疲憊。
多啦A夢角色 性格聲音統一
無邦q視自1982年播出卡通片《叮噹》,直至現在仍定期播放,足足播了30多年。多個角色曾更換配音員,唯獨多啦A夢一直由林保全聲演(除了他離開無赤漕潀~曾換上另一名配音員)。多啦A夢跨越多代人,彭志銘表示多啦A夢成為不同年代港人的共同回憶,所產生的感情也是整體的,包括角色性格及聲音。因此配音員林保全過世會予人感覺多啦A夢離開、童年美好的集體回憶離去等感覺,在社會掀起頗大迴響。
叮噹=多啦A夢?
香港的《兒童樂園》在1976年開始連載《叮噹》(仍未改名至《多啦A夢》),當時總編輯羅冠樵引入譯本時表示﹕「日本的小朋友可以看這樣好的故事,我希望中國的小朋友也可以。」
引入漫畫時,出版社將角色改為有地方色彩的名字。至1996年,原作者藤子?F?不二雄去世,他曾表示希望全球跟隨同一音譯,出版商討論後達成了「正名」共識,除大雄外,其他角色的名字也有變動。
由於名字沿用多年,部分人認為改名破壞了舊日的成長回憶,不少人仍然喚多啦A夢作「叮噹」,認為在港人的集體回憶堙A「叮噹」有超然地位,多啦A夢的名稱破壞了童年回憶。
集體回憶
「集體回憶」是一個群體共同擁有的感情,可以由場景、音樂、事件等建構而成。它是由眾多個人心理凝聚、傳承而成的共同回憶,成為某一社群的象徵物、共同話語或溝通載體。
法寶
藤子?F?不二雄曾被小孩問過多啦A夢道具的數目,他回答「有1293個」(1293是多啦A夢的魔術數字)。不過,有大學教授根據作品統計,總數有1963個。
■相關概念
文化輸出(cultural exportation)
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sation)
全球在地化(glocalisation)
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ies)
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
文化交流(culture interaction)
參考資料
life.mingpao.com/htm/dl/20150115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