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一年有不少新聞自由被衝擊的事件,對本地傳媒行業或多或少帶來影響。早前遇襲的《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到路德會呂祥光中學現身說法,與學生分享對傳媒生態的個人觀點。 2014年2月26日早上,《明報》前總編輯、現任世華網絡營運總裁劉進圖遭到襲擊,背部及腿背中六刀倒地,其後送往東區醫院搶救,情G危殆;翌日多份報章指當日是香港新聞界最黑暗的一日。究竟本港的新聞自由受到哪些威脅?劉進圖早前受路德會呂祥光中學邀請,跟學生分享他對香港新聞自由發展及傳媒公信力的看法。 劉進圖指傳媒行業面對來自五方面的威脅,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和傳媒機構本身。政治方面,政府強推不受歡迎法案,怕被有「第四權」之稱的媒體制衡,疑打擊新聞自由;經濟方面,科技改變市場,汰舊立新,新興網絡媒體漸取代傳統媒體;法律方面,23條隱憂不散,致部分傳媒未敢報道事實真相;社會方面,低俗消費成風,即使內容趣味性及可觀性低,讀者亦只會繼續邊看邊罵;機構方面,媒體東主志不在維護新聞自由,或令政治考量凌駕專業。 量度敏感話題篇幅 公信力一目了然 傳媒是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大眾一般透過傳媒了解社會的大小事,所以公信力十分重要。劉進圖笑言﹕「拿出不同報社的報章,用『間尺』去量度其對六四事件等敏感話題的篇幅,其公信力就一目了然。」他相信「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堅決捍衛新聞自由。即使受襲,亦敢於求真相,強調身為記者要為求真相而抱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堅守新聞道德,報道事實。 (文章經編輯刪節) ■編輯部評語 檢視行文是否矛盾 撰寫活動報道的要點,是要把活動內容清晰列出,讓未能親身參與的讀者有置身現場的感覺。校記的報道能把活動主角與早前的新聞連結,先提供背景資料,點出主角與活動主題的關連,然後再把內容扼要列出,結構頗佳。不過,內容闡述方面有不足,如第二段主旨應是「傳媒行業面對的威脅」,但校記原文寫成「新聞自由面對的威脅」,部分用字亦不夠精準,讀者或會因此誤解內容。建議校記邊寫邊反覆閱讀,檢視行文是否存有矛盾之處。 文、圖:校記 林祉晴(路德會呂祥光中學,中五) 文字整理:鄭寶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