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各地房價出現環比下降形勢,而一些地方的學區房卻成為「房堅強」,逆勢上漲,甚至供不應求,從炒房變成炒「期權」。
記者在北京、廣州等地採訪發現,有人買的學區房根本不能住,只為給上學買個進門證。即使如此,仍一「坑」難求。
自2014年嚴格落實就近入學政策以來,北京市部分學校的劃片範圍有所調整。隨着取消共建,嚴格按學籍、戶籍就近入學等政策的施行,擇校變得愈來愈困難。一些家長稱,購買學區房成了擇校的「最後通道」。
記者近日發現,北京市學區房價格普遍上漲,部分「新學區房」每平米上漲4萬元(人民幣·下同)仍一房難求。
久宏房地產公司王姓經紀人說:「北京奮鬥小學這樣的老牌優質校附近,學區房大幅上漲。我們剛剛以135萬元成交了一套4.4平方米的房子,每平米將近31萬元。」
「最近沒什麼房源了。如果您孩子還小,可以考慮買不是原始名額的房子。」王經紀人說,「有的業主買完房子,小孩報完名馬上就拿出來賣,您可以考慮。」雖然只是相當於「期權」,房價卻不受影響。鑫百盛房產公司孫姓經紀人透露,西什庫小學學區內一套5平方米的房子售價130萬。「這房子買了也不能住,業主就是賣上學落戶的名額。孩子報完名就可以再賣,價格不一定會降,還可能升,作為投資也不錯。」
「『擇校熱』逐漸變成『擇學區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購買學區房似乎穩賺不賠,價格持續飈升,孩子使用完名額,出售時又能賺一筆。」
有專家提醒,並不是買了學區房就一定能獲得入學資格,不少地方的學區房還有落戶年限的要求。在北京,一些學校給出了「學區落戶滿3年」的入學條件;在上海,也有「區內每戶5年內只享有一次同校對口入學機會」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