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副教授何文勝指出,歷史長河中,文字繁體和簡體交替其實是規律,內地在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當政時,以政令將繁體字化為簡體,部分簡體字如「?」(眾)字其實能精妙地表達該字意思;但亦有字簡化得差,如出現了沒有用「心」的「(見圖1)」(愛)字。何認為,對於不合理的簡體字,可提出修訂,只要不以政令強推,好字自然會獲民間約定俗成應用。
何指出,簡繁字在歷史中交替出現,「採」字古時其實寫作「采」,後來加上不同部首以表達更多意思,如彩、綵,才出現「採」字;「陽」的古字是「昜」,後來才加上橫看形狀似山的「阝」,以表達太陽在山邊升起;而「中」字在秦統一中國前曾有過百種、包括繁複的寫法。
指毛澤東以政令強推致詬病
他續稱,民國早期已有人提出將漢字簡化以提升識字率,及以拼音學漢字,用拼音亦能解決當時無法在電腦輸入中文字的問題。及至中共當政,以政治手段實施學拼音及將漢字簡化,令今日內地普遍使用簡體字。
何直言,改用簡體字無助提升識字率,因很多繁體字帶更多「形音義」(形狀、讀音、意思)資訊,其實有助理解和學習文字,改善文盲的方法應該是普及教育。他認為簡體字不一定差,「(見圖2)」(塵)及「从」(從)字就簡化得十分有意思,只是毛澤東時間將漢字簡化得欠規律,才致內地今天的簡體字受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