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陳竟明說,地溝油泛指從廢食油中提煉出的油,由於曾煮食,加熱過程會產生有害物質如黃曲霉素及金屬雜質等,長期食用地溝油加工的製品,會增加致癌風險,不宜循環再用來煮食。若地溝油用於工業,例如將地溝油混合柴油使用,製造生化柴油,有助減排。
他說,台灣被揭發使用的地溝油,相信來自餐廳及酒樓用以煮食的豬油,經提煉後製造食物。
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昨召開專家會,認定今次事件是「劣質豬油」,食安風險等級為無礙健康的「綠燈」。署方解釋,強冠將1﹕2比例的地溝油混入純豬油,地溝油佔整體三分一,因此認為食安風險較低。陳竟明則認為,台灣當局應化驗該批地溝油的有害成分,待有結果才評級。
台灣中心綜合醫院臨牀腫瘤科主任楊友華稱,長期食用地溝油加工成的製品,不僅造成肝腎負擔,更會增加致癌風險,但消費者不必太恐慌,可以多補充水分,食用有抗氧化作用的新鮮蔬果,有助代謝有毒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