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往往予人的印象是老舊?店舖生意一般?居民遷離﹐似缺朝氣的地方。但東區華埠郤相反﹐唐人街及其一帶﹐近2?3年來﹐有不少主流人士遷往該區居住﹐在區內營商的店舖﹐亦由以往差不多是清一色以華人為對象之行業﹐開始轉變以主流人士為對象的行業﹐這轉變讓人感到是為東區華埠帶來「第二春」。有餐館東主稱主流客不再只吃雜碎,當中更有懂用中文叫中國點心。
東區華商會會長吳小玲表示﹐自2年多開始﹐不斷有主流人士遷入區內居住﹐估計現時區內非華裔居民為80%﹐主要是西人﹐華裔僅約20%。
非華裔居民佔80%
出現這現象﹐她說原因有二﹕(一)本來在區內居住的華裔﹐在經濟改善後﹐都遷往多市北面居住﹔(二)由於東區鄰近是中區﹐交通方便﹐街車頻密,交通方便﹐租金與地稅較廉宜。最讓主流人士喜愛的﹐是東區華埠予他們是一個平靜?安全﹐整潔?不大喧譁的小型社區﹐旺中帶靜。
她指近三數年﹐東區華埠多了不少以主流顧客為對象的店舖﹐包括意大利餐廳?法國餐廳?高檔主流西餅店﹔以及舉辦了不同的慈善籌款活動。
她說,華埠內有為踏單車人士提供修理及教授修理單車技術的專門店﹔並有新開業,顧客主要是主流人士的北方食物餃子店等。她指上述的以主流顧客為對象的店舖﹐價錢不算廉宜﹐但生意不錯﹐一些甚至在開業一年多後擴充。
由於需求問題﹐區內現時的屋價平均都上升﹐一般獨立或半獨立屋﹐售價由60餘萬至80餘萬。區內鄰近設有單車徑﹐加上主流人士重視環境保護﹐單車成為他們代步主要工具﹔這就是為何上述所說區內設有修理及教授修理單車技術專門店的原因。
而在該區多年的小欖公酒家負責人陳國能亦說﹐現時街上確是多了主流人士出現﹐自3年前起﹐顧客出現轉變﹐由以往華人為主﹐轉變為華人顧客約30%至40%﹐餘為主流顧客。他稱不要輕視這些西人不懂「飲茶」﹐某程度上他們已算很懂得「飲茶」。
他表示這些西人顧客除拿筷子了得外﹐又懂用中文叫中國點心吃﹐腸粉?蝦餃?燒賣?鳳爪?糯米雞?乾炒牛河?炒麵﹔更進一步會吃涼瓜?荳苗?通菜及芽菜等﹐不再是只懂吃炒飯?古嚕肉和春卷等雜碎中國食物。
陳國能說﹐西人顧客的消費能力較高﹐午餐消費每人在15元至18元間﹐晚飯在20元至25元間。他們另一特別﹐是喜愛飲啤酒。 主流顧客對品質?服務及清潔要求高﹐但消費高。陳國能指現時不少主流顧客﹐都曾在香港或中國工作過﹐故此對中國飲食較以往認識。
仍保持華埠特色
吳小玲說﹐雖是有這麼大轉變﹐但東區華埠仍保持有一定華埠特色﹐例如區內的中式餐館?中藥材店及理髮店﹐仍是區內三大最多行業﹐華人超市每天都擠滿了購物市民﹐她相信未來東區華埠﹐有可能轉變為一如希臘等其他族裔社區那樣﹐變為一個具多元文化的特色華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