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東版(多倫多) -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社區新聞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不同的運動環境,身體流失水分比率不同,如身穿輕便運動服,相比運動服較厚重的,如劍擊等,補水需要也有不同。
放大
 
香港營養學會註冊營養師蕭沛霖指,若運動量不算很高、於室內冷氣場所運動,流汗不多,其實清水已經足夠,運動飲品並非必要。
放大
 

其他新聞
醫事專欄:《請放病人一馬吧》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副刊
 飲水有學問:長跑過量
飲水易致命

人體有60至70%是水分。水,既是身體的重要元素,當然需要充分攝取才能維持許多生理狀況的平衡。

你認為自己飲夠水嗎?許多人都沒有為意,其實平日飲水不足。當然過量也是問題,例如過去十年國際上的馬拉松比賽,便有四人因飲水過量而出現低鈉症,甚至有人因而喪命。

飲水的學問,也許可以先由八杯水的爭議開始說起。

撰文:謝慧心 | 攝影:周耀恩、曾梓洋

關於飲水,許多人立即聯想到「八杯水」這個黃金建議。究竟我們是否真的每天要飲八杯水?

八杯水的爭辯

香港營養學會執行委員兼營養師(澳洲註冊)蕭沛霖指,人體每天需要攝取多少水分,現時有兩種計算方法,一是按體重計算 ─ 每一公斤體重需攝取35毫升水分(35ml/kg),即是一位體重大約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約需攝取2,100毫升水分。另一計算方法是按熱量消耗計算,每消耗一卡路里需要1毫升水分(1ml/kcal),成年人每天約需2,000kcal,即約需要2,000毫升水分。

兩者的結果,計起來都是大約8杯,但其中當然有變數:「這是粗略的計算方法。個別因素如氣候、環境、活動量、體形等,不是人人都一樣。若需體力勞動、流汗多的,當然8杯都未必足夠;又或是運動量不高,不一定需要8杯。」蕭沛霖指。

浸會大學體育系副教授雷雄德說,美國達特茅斯大學(Dartmouth College)醫學院一位著名的生理學教授Prof. Valtin,早年曾為「八杯水」這個課題做過全面的醫學文獻研究。以卡路里來預算人每天攝水量,原來是源自美國食物與營養委員會(US Food and Nutrition Board)於1945年所發表的建議。及至2004年,該會重新檢討「八杯水」指引,認為若要維持體內水分含量正常,成年男性每天需飲用3.7公升,約15杯;女性則需2.7公升,約11杯。當中包括水及所有日常飲品,如牛奶、咖啡、果汁等。

最終,這些都不過是學術世界的研究話題,但起碼,這讓大眾都記住了「八杯」這個預算。蕭沛霖與雷雄德均提醒大眾,要按個人所需而靈活應變,作「八杯水加減」 ─ 「水多飲了沒問題,不夠反而更大問題。」蕭沛霖說。

身體如何流失水分?

途徑 毫升

尿液 1,400

糞便 100

汗液 100

皮膚 350

呼吸道 100

總和 2,300

逾2 % 失水 可致身體脫水

有入有出,身體的水分含量才會平衡。蕭沛霖指,身體流失水分的途徑可分兩類,尿液、糞便、汗液是主要的排泄,在人體每天平均流失的2,300毫升水分中,這三者佔了1,600毫升,其中尿液與汗液的比例最為浮動,天熱流汗多,尿液相對較少。至於第二類屬於無感流失(insensible loss),包括皮膚蒸發及呼吸時流失的水分,兩者加起來,每天可流失達700毫升水分。

水分流失有許多功能,其中最主要是降溫,流汗時排走水分的過程有助散熱。雷雄德指,每一克的汗水可以帶走0.57kcal熱能, 人體正常溫度大約攝氏37度,運動時可達39度,「若超過40度,人便會中暑,所以水分在運動中的作用是「冷凍劑」。」

蕭沛霖指,水分的另一功能,關乎身體的血液循環,而這個相當重要 ─ 進食後,營養素需經血液運行身體各部分;運動或活動時身體會製造許多廢物,例如引致疲勞的乳酸,同樣需要經血液排走,而過程同樣需要水分。

汗液成分除了水,還有影響肌肉活動的電解質。所以,許多運動生理學的研究都發現,若在運動期間流失超過2%體重的水分,身體已經出現脫水並開始影響運動表現,包括肌肉耐力、肌肉力量、集中力、體溫調節功能等;情況嚴重更可致抽筋、熱痙攣、中暑等。所以,許多專業運動員都習慣在訓練或比賽前後磅重。雷雄德指,若不了解自己在運動時是否流失很多水分,不妨試試磅重,多磅幾次便大約可了解身體的變化,往後可預算自己如何「補水」。

口渴才飲?

蕭沛霖的工作,需要與運動員一同訓練與比賽,他說,營養師在賽場上的工作, 除了看顧運動員的「食」, 還有「飲」 ─ 提醒運動員帶水樽,預備運動飲品沖劑即場沖調,有時還需為運動員到超市「撲水」 ─ 事實上,許多運動員在緊張的比賽中都會忘記飲水,一如普通人那樣。

究竟何時才需飲水?他給運動員的提醒是「感到口渴,即身體已經有超過2%的脫水。我常說,口渴不是飲水的好提示,因已太遲。許多研究文獻亦指,不要靠口渴做提示,不時飲一啖兩啖都好,一定要補充。」

運動後 補水1 5 0 %

一般而言,觀察小便顏色,若呈清晰的淺黃色,代表身體沒有脫水。蕭沛霖指,根據美國運動醫學學院(ACSM)的建議,運動員在運動前四小時便應開始補充水分,大概按每公斤體重補充五至七毫升(5-7ml/kg)。若兩小時後未見有小便或小便呈深色,反映水分補充仍不足,其時便要額外補充,約每公斤體重三至五毫升(3-5ml/kg)。當然這僅是賽前策略,運動員平日亦需飲水充足。

至於運動後,指引建議需要補充體重差異的150%水分。意思是,運動前後若輕磅了一公斤(2.2磅),便應飲用1.5公升的水分。「因運動後,身體仍是熱的,並會繼續流汗,需要多些水分補充,飲150%可確保身體充分補足。」蕭沛霖解釋。

雖說要多飲一點,但他提醒,在需要大量補充水分時,別一下子灌水入肚。「突然飲太多水會增加尿液排泄,即使當時身體脫水,灌水後身體仍是排走未能吸收,反而逐少來飲會較好。」他舉例,若需要補充1.5公升水分,可以在運動後的兩至三小時內,分開飲六杯水便足夠。

長跑過量 飲水可致命

但別以為水飲得愈多愈好,在過去十年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曾經發生過四宗因運動員飲水太多而引致俗稱「水中毒」的個案。蕭沛霖指,所謂水中毒,學名是低鈉症(Hyponatremia),常見於一些超耐力、或較長程的比賽,而在國際上水平甚高的長跑賽波士頓馬拉松,於2002年也曾發生致命個案,死者為年僅28歲的女性跑手Cynthia Lucero,她跑至22公里時倒下,其後證實死亡。

2005年《新英倫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哈佛醫學院一項於2002年波士頓馬拉松賽事期間的研究,488名跑手於衝線後,提供血液及尿液樣本以作分析。在血液測試中,發現有13%參與研究的跑手出現低鈉症、其中0.6%屬於嚴重;而尿液分析發現,比賽期間飲水超過3公升、比賽時間超過4小時、女性、體質指數(BMI)極低等因素,都與低鈉症有關。

蕭沛霖指,若運動員大量流汗,汗液中流失鈉質較多,而只飲用清水,未能補充電解質令身體的鈉濃度下降,可形成低鈉症,症狀包括暈眩,嚴重會腦水腫等。專業運動員可透過汗液分析評估風險。對於普羅大眾,他提醒若需在戶外運動/活動超過一小時,因流汗偏多,可以飲用運動飲品來補充電解質的流失。

 
 
今日相關新聞
飲水有學問:長跑過量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