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據新京報報道,領導人題詞題字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秦始皇曾登泰山撰石銘,乾隆更以好題詞而聞名,僅在泰山就有130多塊御碑刻石。書法更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必備技能,唐代科舉即有「身、言、書、判」之說,楷法遒美才有資格為官入仕。可以說,書法不可避免的依附權力而生,領導人的題詞題字在某些官員眼中演變成了「政治工具」。
一直以來,把領導人的題詞題字作為政治工具、牟利手段的行為受嚴格制約:2008年《國務院工作規則》則規定,「國務院領導不為部門和地方的會議活動等發賀信、賀電,不題詞」;2012年12月,中央出台的八項規定第七條規定:「除中央統一安排外,個人不公開出版著作、講話單行本,不發賀信、賀電,不題詞、題字。」
雖有法律法規為懲戒,有中央領導為表率,但仍有一些官員喜愛「揮毫潑墨」,甚至一些貪官的「墨寶」成為了權錢交易的價碼。
在某些人看來,領導題了字,不僅為事件本身提供了「政治正確」的保證,更能夠從某些角度說明「上面」已經認可了。
人稱「五毒書記」的湖北省天門市市委書記張二江學歷史出身,最大的業餘愛好就是練毛筆字。在天門、丹江口等地任職期間,從政府機關到鬧市旺舖,他的書法處處可見,某些低級別官員甚至以獲得張二江的一幅字為陞官進階的信號。
2012年4月,原湖南湘潭市發改委主任王達武因違規提拔自己的90後女兒而落馬。據報道,王達武曾獲得一幅領導題寫的字畫,拿着字畫四處誇耀,聲稱自己「在上面有關係」。當時,岳陽市不少領導對此深信不疑,認為他是個「人才」,真可謂背靠大「字」好乘涼。
題詞題字的盛行,讓一些不法分子發現了「致富」的門道。經京津魯三地警方歷時7個月的偵查,破獲了一起「首長題詞公司」詐騙案。據報道,北京市一名男子冒充高幹子弟,從書畫市場弄來偽造的國家領導人題詞進行詐騙,先後獲利百萬餘元。
《貴州政協報》曾描述過一個領導題詞的過程:鎮裏為了慶祝新德政工程完工,本想請縣領導來題詞,聽說市長要來視察,便改而讓市長題詞,因為題名人的官職愈大,就愈能體現這招牌的含金量。於是,碩大的牌柱打好,作校樣的花崗岩板就緒,筆墨伺候,還搭起了一個風雨台……
曾有網友戲謔稱道:領導開始寫時須肅靜;領導寫了第一個字,該輕聲叫好,聲音不能太高,不能吵到領導,聲音不能太低,至少要讓領導知道是你叫的;領導寫完要趕緊鼓掌,還要加幾句「氣韻生動」之類的有技術含量的讚語……
2011年,江蘇某縣委專門發文稱,適當應用這種工作方法「有利於開展和動員方方面面的力量」。 有地方將題詞題字看做是領導的「工作方法」。此外,題詞題字在某些領導眼中還是「受賄方式」。一些官員自以為字寫得好,以書法家自居,也許還有一大原因,便於受賄。
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在任時,把手中的毛筆變成了一支「特別能賺錢的筆」。胡長清公開賣字,每幅標價3,000元至6,000元,有一幅字「潤筆」費竟達9萬元。在他收受的數百萬元賄賂中,不少是以送「潤筆費」的方式進行行賄。
落馬貪官南充市營山縣原縣委書記楊毓培還曾為自己賣字辯解:「我是市書法協會會員,曾經為單位、個人題字。我算了一下,這筆收入大概有40餘萬。但這該屬於我的合法收入!」
胡長清當政期間,南昌城大街小巷遍地「胡體」,江西民間曾流傳這樣的順口溜:「東也胡,西也胡,洪城上下古月胡;南長清、北長清,大街小巷胡長清。」胡長清因貪腐落馬,原來求之不得身價百倍的「書法作品」在一夜間變得一文不值,當地甚至刮起一股店舖招牌「鏟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