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親愛的科大EMBA 2010班同學﹕
還記得2011年12月我們在科大上最後一堂課的時候,忻榕老師叫我們畫一幅簡單的圖畫,總結我們的人生歷程,然後用5分鐘和全班同學分享。我畫的生命圖是一條有4個分岔口的路,每個分岔口都有兩個選擇,一邊是康莊闊路、黃金大道,另一邊是羊腸小徑、崎嶇窄路。
選文科棄做律師 再三走窄路
我跟同學說,每個分岔口代表一次人生路向的抉擇。第一次是在1981年,我在九龍華仁念中學,剛中五畢業,會考成績不錯,預科可以報理科,也可以報文科。當時華仁的理科很強,入理科班等於拿了香港大學或中文大學的入學券,前途無憂;文科班風險較高,每年只有少數幾個同學順利入大學。當時母親力勸我選理科,日後做醫生或工程師,我卻深知自己喜愛的不是數理化而是文史哲,最後我報了文科班,這是我第一次選擇走窄路。
第二次抉擇是在港大念法律快將畢業的時候,同學們都預備當律師或大律師,當時是1980年代中,法律專業人才供不應求,加上前途問題觸發移民潮,人才更加短缺,當執業律師的收入相當豐厚,但我內心一直掙扎,想找一份自己真正感興趣又能見證大時代社會變遷的工作,最終我選了當記者,這是我第二次選擇走窄路。
第三次是在當了記者大約5年後,當時做出了一點成績,在行內薄有名聲,開始有人邀請我跳槽,既有商業集團,也有法定機構,人工相當吸引,晉升機會也好,但當時臨近九七回歸,香港社會風起雲湧,我實在捨不得離開新聞行,只好再三推辭。
為新聞使命 拒做副局長
第四次是在2008年初,當時我身在北京,事緣太太調職到北京工作,我為了家庭團聚,向任職的《明報》申請當駐京記者,獲公司體諒支持,派駐北京兩年,那時正忙於採訪人大政協兩會,突然接到一位相熟的政府高官的長途電話,說政府預備擴大政治問責制,開設多個副局長職位,想我考慮加入政府。我考慮了一分鐘便婉拒了這個邀請,一來是我答應了報社,駐京兩年後一定回巢,二來是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是監察政府而非加入政府。這是我第四次捨棄一般人眼中的黃金大道,選擇走上荊棘滿途的窄路仄徑。我和同學們說,有一句聖經的話,很能說明我的抉擇,是在馬太福音第七章14節﹕「引到永生的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茠漱H也少」。
同學們,科大畢業以後,我們聚少離多,但偶然相聚,總能傾心吐意,彼此扶持,人到中年,還能結交到這樣的知己朋友,夫復何求?我們靠騰訊的WeChat互通消息,問候打氣,過農曆年時一起在網上瘋搶紅包,笑彎了腰。遇襲受傷以後,我有整整一個月沒開手機,近日重新打開,一次過看了同學群組上幾百條的留言,看到同學們為我擔憂驚惶,為我祈禱誦經,為我送上關懷問候,為我的復康出盡心力,我內心激動不已,久久無法平復,不曉得如何表達感激之情。
路上同行少 但風景獨好
有同學在留言中委婉相勸,想我趨吉避凶,意思是離開傳媒這個高風險行業,甚或離開香港這個板盪之城。我完全明白同學的善意,親友中也有好些人有這樣的看法。不過,我這一生走的是窄路,路上同行的人雖然較少,但風景獨好,一路過來心安意暢,且深信上帝與我同行,縱有死蔭幽谷,也必蒙恩受庇。思量再三,我在同學群組上留言回應,表明心[﹕「窄路險途無怨悔,恩澤滿懷寸心知」。盼同學們鑑我諒我。
進圖
2014年3月
【劉進圖感言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