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內地記者劉深拍攝紀錄片《25個字》期間,發現當年的日內瓦總部曾徵召5000名通曉德、法、英、中等語言的義工,處理逾2000萬封家書,亦意外發現一批塵封半世紀、來自香港的尋人信。 劉深表示,拍攝《25個字》期間曾遠赴日內瓦總部蒐集資料,發現二戰時期的家書不但不准超過25個字,寄送過程也甚繁複,例如一封由上海寄往美國的信件,先由發信當地的紅十字會,交當地政府審查後送返紅十字會,再寄往日內瓦總部中轉,才發送至美國當地的紅十字會,再交當地政府審查,再交紅十字會送往目的地。 繁體書寫 無明確失散地難尋 整個過程歷時平均6、7個月,最長可達11個月至一年,平均每日有7萬封信送遞日內瓦,二戰期間的平民信件總數累積逾2000萬封。根據紀錄片中一名紅十字會人員指出,由於所有信件須經審查,故規定25個字可確保審查流暢,避免信件積壓。 另外,劉深在日內瓦意外發現百多封、來自香港的尋人信,信件既非以紅十字會的表格寄出,內容也冗長達8至10頁,多以毛筆書寫繁體字,內容是尋找失散親人,但因無法提供明確的失散地,例如只說在河邊、附近有幾棵高樹等,以致難以追尋,一直封塵在日內瓦成為歷史遺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