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以色列今日將為辭世的前總理沙龍舉行國葬,最大盟友美國派出副總統拜登率團弔唁。以色列政客紛紛表揚沙龍是偉大領袖,西方政界亦表揚他晚年頂住國內政治壓力,主動把以軍和猶太殖民撤出加沙。不過,巴勒斯坦人並未忘記對沙龍的仇恨,不少人在知悉死訊後上街派糖及放煙花慶祝。
公開憑弔 國內讚美不絕
沙龍(Ariel Sharon)的靈柩昨午先安放在國會廣場供公眾憑弔。國葬儀式今日上午於國會舉行,以色列總統佩雷斯、總理內塔尼亞胡和美國副總統拜登都會發表演說。多國政治領袖出席儀式,包括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英國前首相貝理雅和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等。沙龍的遺體將在同日下午按軍禮安葬,長眠於第二任妻子之旁,墓地位於其家附近的一座山丘。
以色列政壇對沙龍不吝讚美之辭,內塔尼亞胡形容全國都會為其離世低頭哀悼,頌讚他是「以軍歷來其一最偉大的指揮官」和國家最卓越領袖之一。2005年跟隨沙龍脫離利庫德集團、創立中間派前進黨的利夫尼,盛讚沙龍是「一位農民、一位戰士和一位成為國父的總理」。
巴勒斯坦人則把沙龍之死視為喜訊,數以百計加沙巴人周末走上街頭慶祝,有人向途人派糖,有人焚燒沙龍的肖像,在黎巴嫩巴人難民營更有人放煙火,高呼沙龍是戰爭罪犯。
控制加沙的哈馬斯形容,沙龍之死乃「真主懲罰的信號和對所有暴君的教訓」。立場相對溫和的巴解成員亦斥責沙龍採取「戰爭和侵略之路」。
1982年,時任國防部長的沙龍曾縱容黎巴嫩基督徒武裝分子,闖進以色列控制的貝魯特巴人難民營大開殺戒,成為巴人眼中的屠夫。至千禧年沙龍一意孤行登上以巴雙方均視為聖地的聖殿山,觸發第二次巴人起義。惟沙龍出任總理後單方面實施撤出加沙的方案,更不惜與國內右翼決裂另組新黨,轉而成為西方眼中的和平推進者。英國首相卡梅倫讚揚他為了和平作出「勇敢和爭議性的決定」,可惜未竟全功;美國國務卿克里形容他對和平的追求「令許多人驚喜」,反而總統奧巴馬措辭相對乏力(見另稿)。
以國學者:撤出加沙僅戰略
近年向有分析認為,沙龍單方面撤出加沙只是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有以色列學者指出,加沙對以色列而言儼如雞肋,既沒有太多猶太人,亦沒有太大的歷史聯繫,從軍事戰略看也不必駐軍,主動撤出反可展示願意和談的姿態,在談判桌上贏得更多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