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逢聖誕節,大街小巷都佈滿廣告牌推銷聖誕商品,但這股「聖誕禮物風」常被批屬消費主義,偏離聖誕原意。近年香港愈開愈多社會企業,有社工團體表示,聖誕及新年銷量亦已佔社企全年生意額四成,有牧師及社企負責人都認為,購買社企產品作為禮物能為聖誕節消費帶來另一種意義。 負責推動本地社企發展的社會服務聯會匯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高級經理譚穎茜表示,近兩年社會人士對社企的認知加深,例如以往大企業客戶光顧社企只為慈善,以幫助弱勢社群為目的,但現在客人是為社企的產品質素而光顧,更會向親友推介,推動了社企發展。 社企生產特別版產品應節 她又稱,現時社企經營方式與一般企業無異,都要有市場推銷手段等,故此每年聖誕至新年都會特別製作特別版產品例如曲奇、糖果及飾物等應市,所以此段時間同樣是社企的生意高峰期。她相信,購買社企產品正於香港形成另一種消費模式。 來自英國的思拔中心總幹事潘恕達認為,聖誕消費主義無論於英國或香港都很普遍,但若然購買的禮物來自社會企業,在消費同時能夠幫助有需要者,便可為消費主義帶來新的意思,又更符合聖誕節精神。 聖約翰座堂主任牧師謝子和說,現代社會很重視物質,會將人的價值與所擁有的物質畫上等號。他續稱,基督徒深信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尊嚴,需要被愛及被照顧」,故認為選購聖誕禮物時應以背後的意義而非物品的貴重為考量,送贈愛與關懷予他人,例如將購買聖誕禮物的錢捐予志願團體,再將單據贈予朋友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