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全港有700多條鄉村,政府多年來透過「鄉郊規劃及改善策略」下的工程計劃,改善鄉郊環境,但仍有不少鄉村環境欠佳,目前有24條偏遠鄉村沒有自來水,涉及逾7000名居民。假日不少市民前往的蒲台島及東平洲,同時沒有自來水及電;大嶼山沙螺灣的連接路工程,亦一拖30年未完成。沙螺灣村長李志峰表示,村內長者往往要步行約1小時才到東涌,甚為不便。 議員倡准辦民宿再興基建 立法會工聯會議員鄧家彪表示,新界鄉村主要面對無水、無電,以及交通不便三大問題,不少村民甚為不滿,政府不應忽略村民對基本生活的需要,應研究如何透過政策扶助鄉村有限度發展,例如容許經營民宿,增加居住人數,到時便可動用公帑,進行規模較大的基建,例如鋪設水管,為村民提供自來水。 目前政府的的鄉郊小型工程撥款,費用上限為2100萬元,不足以應付興建道路或鋪設水管等工程,政府過去曾制訂「新界餘下偏遠鄉村的供水計劃」,但又以人口稀少,不符成本效益為理由,未有全面落實。 以商議了30年的沙螺灣修建道路為例,2002年估計餘下工程要花4200萬元,若現在動工,根據政府工程投標指數同期已升1.1倍,最新工程費估算要達8800萬;按當年估計,該路沿途村落有280名村民,若以受惠村民數目來衡量公帑是否用得其所,仍有爭議。 土地正義聯盟成員朱凱迪指出,擁有丁權的原居民一般希望「套丁」賺錢,如何說服村民「活化」鄉村有一定困難,政府應研究是否可推出一套不同於丁屋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生態鄉村」,協助原居民復修舊屋或增建限量房屋,又可恢復周邊荒地的農業活動,政府為鄉村興建基礎設施自然不會被質疑浪費公帑。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