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美國33年來首次與伊朗正式達成協議,惹來外界關注美國能否同樣解決懸宕多年的朝鮮核問題。美國史丹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學者李成賢於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中國近期為重啟六方會談積極斡旋,惟美國認為朝鮮缺乏誠信,持觀望態度。
朝鮮在1980年代開始研發飛彈,1985年加入《核不擴散條約》,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監督。1993至1994年間,國際社會懷疑朝鮮秘密發展核武而制裁朝鮮,在美國斡旋下,朝鮮關閉寧邊核設施。2003年,朝鮮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由退出《核不擴散條約》並公開承認發展核武,同年8月,為化解朝鮮半島核危機,中國以主席國身分牽頭,促成朝鮮、韓國、中國、美國、日本和俄羅斯開展「六方會談」,希望透過和平對話解決問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至2005年第四輪會談,朝鮮承諾棄核,但2006年又突然核試,被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制裁。朝鮮在核問題上態度飄忽,2009年宣布退出六方會談,其後又進行核試,2012年更修憲成為憲法上確認的核武國家。李成賢認為,若美國仍透過六方會談與朝鮮談判,將被視為向朝鮮發出溫和信號,甚至被誤為默認朝鮮為核武國家。
李成賢指出,美國與反覆的朝鮮談判已感疲勞,極懷疑朝鮮是否可能放棄核武及走向無核化。相反,伊朗堅稱核計劃只為民用需要,而且經濟因制裁重創,加上鄰近地區威脅日深,為打破困局而願意讓步,令美國認為伊朗核問題有望解決。
■相關概念
核武(nuclear weapon)
國際合作(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全球安全(global security)
多層思考
1. 伊朗與「P5+1」達成什麼協議?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該協議是否「有利世界和平」?
3. 你認為全球化在多大程度上能使世界和平與穩定?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資料
1.〈奧巴馬拼業績 取伊朗捨朝鮮〉,《明報》,2013.11.25
2.《2014通識全攻略》,明報出版社,頁96至101,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