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東江之水越山來」不單是宣傳中港唇齒相依的慣用語,也暗示東江水運輸成本不菲。香港近年購買東江水的總成本持續上升,每立方米最新價為8.4元,較本港雨水的處理成本4元,高逾一倍。 泵水上山水質監測增成本 購買東江水包括水價、輸運(如泵水電費)、濾水3項等成本,當中水價佔總成本比重最大,8.4元當中約五成半是水價,使用本地雨水則可節省高昂水價。水務署官員今年曾於立法會解釋,東江水經過頗長的輸送途徑,過程中要泵水上山,中間又要作儲存及水質監測,如此種種都會推高成本。 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表示,若能使用水塘溢流的雨水,既可減少使用東江水,又可減少電力消耗,是多贏之舉。翻查政府去年帳目,政府供水開支高達78.3億元,當中東江水總成本達35.4億元,但水費收入僅25億元,反映政府當中作巨額補貼。 善用雨水助減內地供水壓力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表示,深圳、廣州、東莞等地對東江水需求按年上升,反之,香港雨水多,若能「留得住」自用,便可減輕內地供水壓力,長遠對兩地都有好處。 審計署早於1999年已發表報告,狠批水務署「倒水落海」,由於輸港東江水供過於求,導致水塘滿瀉,單是94至98年便把多達7.16億立方米的東江水和雨水一併排入大海,惹來公眾嘩然。直至2006年,東江水供水協議引入彈性安排,每月按實際用量調節供水量,此後再沒有東江水被排入大海,不過本地雨水「倒落海」的問題仍然存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