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今次菲律賓風災面對的救援困難。
同學不宜直接搬寫資料,應把資料歸類並加以概念化。如菲律賓在救援上面對的困難可分為硬件及軟件。在硬件上,通訊設施等基建受損令災情無法向外發放,影響救災的調動;公路及機場等「生命線」中斷,影響救援進度;醫療設備受破壞令搶救生命增加難度。在軟件上,這涉及人為制度及安排的問題。如資料中提及的物資短缺及治安問題影響救災成效;當地政府缺乏人手配合救災,需倚靠外力協助。
2. 參考資料,哪些因素會阻礙發展中國家的災後重建?
同學可利用有關菲律賓風災及中國汶川地震的資料,分析一般發展中國家災後重建面對的問題。同學可從政府政策或制度、國家的經濟能力,以及官員操守作分析,並適當引用資料作例。
在政策或制度上,有效的措施能大大促進復元進度,如中國「一省幫一重災縣」原則,令四川在3年內大致復元。
在經濟能力上,發展中國家災後重建亦受資金限制,影響防災的設施及配套裝備,即使重建後,亦將面對同樣的天災威脅。
官員的操守亦影響重建效果。發展中國家官員貪污甚為普遍,使救災的捐款未能直達有需要的地方,亦導致「豆腐渣」工程,大大影響災後重建的抗災能力。
◆延伸回應題
3. 全球化下,國際社會在多大程度上能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災害及重建?闡述你的意見。
同學回答立場題時,應從不同角度分析見解,並從同一比較平台處理正反觀點。回答本題時,可從3個角度建立觀點。
首先,從救災/防災技術的支援上,支持的觀點包括﹕發達國家絕對有能力在技術及科技層面上提供協助,提升受災地區的抗災能力及救災所需裝備。同時,國際社會(特別是非政府組織)亦能提供救災人手並培訓當地救災人員,讓發展中國家受惠。反對觀點則包括﹕發展中國家未必能承擔改善救災技術的財政開支,使這些地方的人民未能受惠。
在經濟層面,支持的觀點包括﹕發達國家及國際社會可透過經濟援助,減低因天災帶來的經濟損失。同時,國際社會亦可透過經濟援助,協助受災的發展中國家救援及重建。反對的觀點則包括﹕發展中國家的貪污問題,使國際經濟援助未必能直達災區,無助救災及重建。
在政策層面,支持的觀點包括﹕國際社會可與發展中國家的政府交流,從防災政策的制訂及人手調度等軟件措施上,改善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反對的觀點包括﹕發展中國家政府的取態及官員文化往往影響措施的執行及成效,如政府故步自封、貪污成風,國際的援助不但不能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災害,相反只會為這些官員帶來中飽私囊的機會。
另外,同學要注意,即使在同一向度比較正反觀點,建立個人立場時,亦必須找出自己的立足點,即評價此議題時所重視的價值及準則。例如,國際社會短期能否減低發展中國家的傷亡及復元?長期能否提升這些國家的抗災力?受災地區能否取得應有照顧?
◆新聞議題﹕災難過後
學習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
顧問教師﹕慈幼英文學校(中學部)謝萃輝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
life.mingpao.com/htm/dl/20131121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