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校園 繞道半小時 輪椅生拍片記崎嶇籲破障礙
【明報專訊】兩級樓梯,健全人士一跨即過,卻是16歲少年陳梓鍵一道無法踰越的關卡。梓鍵年幼時確診罕見病,現需坐輪椅赴特殊學校。從藍田港鐵站眺望,僅距20米的校舍近在咫尺,他卻受限於最接近的港鐵站出口缺乏無障礙設施,需繞路半小時,沿山坡旁斜路上下課。他用3年拍片記錄這段崎嶇求學路,促政府正視殘障學生的出行安全並喚起社會關注,「可能我(的生命)得番兩年時間……希望他們(師弟妹)不需返學返得這麼辛苦」。
兩級樓梯、顛簸不平的山坡、偶爾滑落的碎石,乃梓鍵7歲入讀紅十字會雅麗珊郡主學校後的上學路G。他年幼確診杜興氏肌肉萎縮症(DMD),肌肉隨年歲漸長而退化,9歲開始靠輪椅代步。
沿路危機四伏 雨天需母陪走
他形容通往校舍的「長命斜」危機四伏,途人稀少且路面時有碎石,有時需倒行駛過陡峭坡道,「下雨天不能獨自走那條路,萬一雨衣攝進輪椅車胎,便會整個人翻側」。惟近月暴雨連連,他只能在母親陪同下返學放學,倘大雨突來,只能等母親趕來接送。
這段崎嶇路,梓鍵走了近十載,偶爾聽聞政府、議員等跟進無障礙設施,最終不了了之。3年前,他萌生記錄這段路途的想法,盼引起社會關注,「如果連我們也不發聲的話,就沒有人再講了」。他感激媽媽陪同拍攝,「很慶幸她一直不離不棄,不斷幫我去完成很多不同事情」。
據醫管局資料,DMD患者大多早逝,並在20至40歲死於心臟或呼吸衰竭。梓鍵不諱言患者平均壽命只有18歲,「可能我得番兩年時間」,即使成功爭取或無法受惠,「如果可以幫到他們(師弟妹)都是好事,起碼不需要好似我們那樣,返學返得那麼辛苦」。
港鐵叫車服務 曾等逾句鐘
陪伴梓鍵「風堥荂B雨堨h」的陳母說,願能陪梓鍵走得更遠,亦盼望其他殘疾者「在踏入校門前,踏出校門後,都能夠走到一條無障礙道路」。
港鐵為殘疾者提供免費無障礙接駁服務,梓鍵說職員會在殘疾者抵達港鐵站後才協助叫車,最長一次等了逾句鐘,認為等候時間太長、作用不大。立法會議員陳凱欣稱,本港無障礙交通規劃已實施逾廿年,籲當局適時檢視,尤其特殊學校或殘疾宿舍周遭的道路交通,若無法增設無障礙設施,或可考慮遷校至空置校舍。
教育局回覆稱,至今沒接獲該校師生反映校舍外路段不便利殘障學生出行,將與學校保持聯繫並提供支援。局方稱考慮是否重建或重置個別特殊學校視乎多項因素,惟本港土地資源有限,重置並非改善校舍唯一方法,將按需要為學校改裝、改建等。
運輸署稱一直關注該校及復康護理中心附近的無障礙通道設施,惟港鐵藍田站D出口受環境及技術困難所限,未能增設無障礙通道,已建議港鐵公司適時加強無障礙接駁服務,並複檢興建連接茜發道的無障礙通道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