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紓建築人手短缺 房局:擴承建商採用補助
【明報專訊】房委會近年於公營房屋規劃設計、建造與驗收階段,以及綜合管理等引入新科技,增加建屋效率。房屋局表示,其中第一代「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最快5日建造一樓層,較以往快17%,未來希望進一步加快至4日。局方又稱有實例反映引入建築機械人後,原由8人負責的牆面處理工作可減至兩人,整體作業效率升逾50%。
房委會應用次代MiC 盼4日建一樓層
房屋局向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交代房委會科技應用進展,包括MiC、小型無人機外牆檢測等(見表)。房屋局表示,2020年推出的第一代MiC已於9個在建公營房屋項目應用,最快5日建造一樓層,較以往6日加快17%;房委會2024年與「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開發「智易扣」創新接合技術,應用於第二代MiC系統,較第一代MiC可減薄結構牆體最高15%、現場工序簡化,希望實現4日建造一樓層。
為提升產品質素,局方稱現與3間內地預製組件廠合作,提供第二代MiC設計圖紙,供廠家生產及安裝測試,製造出精準度達毫米級的預製組件。
牆面處理引入機械人 人手需求8變2
至於應用機械人,房委會自2020年起試用建築機械人,目前超過50個工程項目已經或將採用多款建築機械人系統,包括執行垂直高度6米的牆面批灰、表面打磨及噴塗等工作。房屋局以一層24伙的公營房屋項目為例稱,傳統需8名工人做牆面處理工作,引入機械人後只需兩名操作人員即可完成相同工作,實測數據顯示整體作業效率提升超過50%。
房屋局指出,房委會將繼續評估引入建築機械人執行特定工序是否可行,並會透過政府「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擴大對承建商採用建築機械人的補助範圍,相信能促進人機協作,解決技術工人短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