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04年立法保障 辦展覽助尋商機
【明報專訊】泰國早於2004年落實《地理標誌保護法》,保障不設時限,但需每兩年更新使用權限。泰國知識產權局定期以展覽等,協助地理標誌持有人尋找商機。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經理麥穎聰認為,本港貿發局舉辦的食品展覽每年吸引逾兩萬名國際買家,本港可提供國際化的展示及交易機會,促進地理標誌產品出口,配合大灣區地理優勢及完善的物流基建,相信本港是內地地理標誌產品進入一帶一路市場的跳板。
地理標誌年均為泰創93億收益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網站,「地理標誌」是指具有特定來源地的商品標誌,涵蓋農產品、食品、酒精飲料及手工藝品等,估計截至前年,全球有逾5.8萬個地理標誌產品。WIPO指出,全球各地設立商標認證制度,讓地理標誌擁有者依法受保障,阻止他人在不符標準的產品使用有關標誌。
WIPO引用泰國知識產權局數據稱,地理標誌年均為泰國創造約400億泰銖(約93億港元)收益,而泰國早於2019年已批出171種地理標誌產品,達成在首都曼谷及全國76個府各至少有1項地理標誌產品的目標,涵蓋稻米、蔬果、絲綢及烈酒等。泰國同時批出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馬來西亞及歐洲等的地理標誌註冊。
泰國知識產權局會安排地理標誌持有人參與國際食品展(ThaiFex)發掘銷售機會,以及拓展超市等銷售渠道。由於社會對地理標誌缺乏認知,產權局亦會透過媒體及社交平台推廣,吸引遊客前往地理標誌產品發源地旅遊。WIPO前年起與泰國知識產權局展開技術援助計劃,協助該國地理標誌產品拓展國際市場。
團結基金:港可助產品「走出去」
對於特區政府可如何促進地理標誌產品,麥穎聰認為本港可為地理標誌產品的生產者提供融資及投資,助其擴大生產規模和建設品牌。他說,知識產權署在協助地理標誌產品「走出去」的過程中發揮技術支援角色,除處理產品在港註冊,還可利用國際網絡,為生產者提供海外註冊的資訊與指引,促進相關產品在海外市場尋求合法地位。麥說,海關可透過邊境執法搗截假冒地理標誌的產品,並與國際海關合作打擊跨境侵權,確保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