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close-up:學校組共學小隊 探索人與大自然共生關係
【明報專訊】在高速城市化的社會,人類如肆意掠奪自然資源,對環境造成傷害,很可能遭到大自然反噬。仁愛堂田家炳中學、宣道會鄭榮之中學和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參與探索人類和大自然的共生關係工作坊,希望學生了解氣候危機與共生關係的重要。
文:鍾美c
圖:廖凱霖
香港天文台2024年11月發出二戰後年內最遲發出的8號風球。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接受媒體訪問時稱,全球月均氣溫自2023年6月起,連續14個月破紀錄,形容氣候變化讓人「心驚膽跳」。然而氣候危機不止影響人類,生態系統是相互依賴、共生共滅的循環,當自然環境產生轉變時,各種生物亦受到波及。
氣候危機波及各種生物
因應氣候危機,南豐集團「世界之約」(以可持續發展、社區設計及文化藝術為主的社區項目)舉辦「共學小隊」工作坊,以「共生」為題,探索人類和大自然的共生關係。參與工作坊及活動的中學生,除實地考察社區的河道,從中認識河流生態價值,並與同學討論如何在社區締造理想的共生環境,再透過藝術作品表達及匯集所學。項目希望讓學生重新觀察社區、校園,乃至自己的日常,探討並思考自身與身邊事物的關係,以及氣候變化如何影響茪H類以外的物種。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宣道會鄭榮之中學和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共34名中三至中四學生參與是次活動。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學生徐梓林(Kelvin)表示,參加活動前未聽聞「共生」這個詞,更不了解共生的概念,但當親身到新界鄉郊河流丹山河和市區河道啟德河考察後,察覺到人類生活的地方也有生物的存在。Kelvin說,以往只顧茯搕熅驉A不曾發現上學的路上有鳥巢,亦不知道丹山河的螞蟻正面臨家園被浸的威脅。香港近年極端天氣頻生,降雨量急增導致河流水位上漲,淹沒螞蟻位於溝渠洞口的家。
「人類發展有沒有顧及其他生物?」
人類與各種生物都在共同享用自然資源,Kelvin亦開始思考人類發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人們在發展都市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社區堛漸耵哄H那些動物以往居住的地方現在變成馬路、興建天橋了,那他們要到哪堨h?」
這種反思甚至延伸至國際層面,Kelvin介紹他與同學們以《共生社區》為題的作品「殘VS平」,並解釋創作構思源於在新聞上看到戰爭報道,「人類之間爆發戰爭會波及其他生物,摧狴L們的家園,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能作出什麼補救措施?」於是一眾同學在設計他們理想中的共生社區時,特意建造一座燈塔,專用作安置無家可歸的雀鳥和其他生物。
有別於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學生們於作品中設計新的社區,宣道會鄭榮之中學學生則想向公眾介紹他們眼中的社區,讓更多人認識學校所在的大圍。他們以《共生桌遊》為題,將同學們在社區堛爾g歷作為題材設計桌遊。
創作桌遊 述說人與社區關係
宣道會鄭榮之中學學生鄧思敏(Cecilia)談起同學們剛開始交流彼此對大圍的印象時笑了出來,「我們只能說出學校大門有棵大樹」,她表示那時才意識到對自己的社區認識不多。在製作桌遊的過程中,眾同學回憶日常由家門口到踏入校門這段距離觀察到的事物:有販賣炸雞的連鎖店、有候車時會插隊的婆婆、有在校園附近出沒的老鼠等。Cecilia說,共生未必只限於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亦是共生關係 ,而她希望與同學共同創作的桌遊偏向述說人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興建「蝴蝶的家」 減誤闖受傷事故
仁愛堂田家炳中學學生陳樂怡(Ivy)對共生有更多的補充,她認為世界上各種生物因茤憐馱ㄕP的習性和生存方式,可能會影響甚至損害另一方,而共生的重點在於這些生物如何在有限的資源與空間下維持平衡,各方和諧地共存。
為此她與同學以《動物的家》為題,在考慮校園內不同物種的關係後,選取常在校內出沒而又容易引起同學們騷動的蝴蝶作對象,為其興建「蝴蝶的家」。他們希望透過更好地規劃蝴蝶出沒與生活的地方,減低蝴蝶因誤闖學校操場而受傷的事故。
Ivy分享當初完成「蝴蝶的家」後,因不熟悉校內生態圈,未能決定裝置在校內的位置而尋求校工的意見,她訝異負責打理學校花園的「花姐」對校內生態環境如此熟悉。Ivy表示這次經歷讓她重新發現自己與不同人,以及不同人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學生眼中 氣候問題
同學們在實地考察社區河道時,偶觀察到不尋常的情G,如河道水位上漲淹沒生物的棲息地、路上有曬乾了的昆蟲屍體、大量蝴蝶出沒及死亡等,而這些現象可能與氣候變化相關。
問及對氣候危機的認識時,Kelvin、Cecilia及Ivy異口同聲表示小時候已聽說相關問題,對於氣候變化的成因與帶來的影響亦十分熟悉。Cecilia更提及有認識的人曾於社交平台分享家中的寵物因氣溫上升很辛苦,家中需長期開荍N氣,她亦想到在街上的流浪貓狗,有感社區動物在氣候變化下的情G更令人堪憂。
Kelvin認為香港人的生活及消費習慣是實踐環保的最大障礙,他舉用膳為例,指出很多人都會叫外賣,而外賣則必然會產生垃圾,包括膠袋、即棄餐具等。他認為大眾已很習慣使用即棄餐具和這種快捷方便的生活模式,要扭轉長久以來的消費模式很困難。另外,他又提及身邊有提倡環保的同學曾提議夏天使用風扇、不開冷氣,但隨即遭到其他人質疑:「在香港夏天不開冷氣可以生存嗎?」Kelvin總結認為「香港人感覺不太理會環保」,要改善便需正視問題根源。
(主要學習重點:可持續發展)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