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灣區科研創新力弱 港人才金融助力 穗灣區研究院何冬妮:可發揮大學優勢 降科企上市門檻
【明報專訊】踏入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如何能進一步提升全球競爭力?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執行院長何冬妮接受本報專訪稱,最大挑戰是原始創新能力亟待提升,需要從全球吸引頂尖人才,而香港有較自由的學術環境可作為人才的「落腳點」,高度開放的金融市場亦可為創新提供更多支撐,並與作為珠三角優勢的應用技術產業結合。
明報記者 林迎
灣區經濟需科研應用金融「三駕馬車」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今年將發表最新研究《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台——全球四大灣區比較》,「地域嵌入型經濟平台」是該院理事長鄭永年提出的概念,意指生產力發展所需的資源要素(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在地理空間上呈現明顯的「嵌入」特徵,即「來了不想走,走也走不了」,因為只有留在當地才能有發展,故此穩定和持續,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較小。研究指出,要實現「嵌入」,需要基礎科研、應用技術及金融支持「三駕馬車」,而開放的科教系統、企業機構系統和金融系統則是驅動「三駕馬車」的「引擎」。
只強於技術應用 世界四大灣區中較被動
何冬妮表示,世界四大灣區各有所長,紐約灣區和三藩市灣區強項在於基礎研究、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及科技金融,佔據「微笑曲線」兩端價值高點,東京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則強於應用技術轉化。她比喻,基礎研究好比「從0到1」,應用轉化就是「從1到100」,雖然大灣區實現「從1到100」的能力強,但始終要別人先創造「從0到1」,比較被動。
她認為大灣區要從被動轉為主動,提升創新能力,人才是核心關鍵。她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在技術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試,開展外籍創新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享受國民待遇試點」。此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亦有文件提及,但皆「只聞樓梯響」。該院早前已建議實施全球科技「人才卡」制度,讓相關人才可循專門的科技創新創業類簽證通行,並配以社保、永久居留許可等政策。
倡借助港學術地位 吸全球「尖子」
她也建議借助香港的學術地位,招攬全球頂尖科學家投身基礎研究,「香港有5間大學位列全球百強,有很大潛力成為人才的『落腳點』」。在應用轉化方面,何冬妮稱香港科技大學的李澤湘團隊非常聞名,曾孵化大疆無人機等一批「獨角獸」企業,「但只有他(李澤湘)一個還不夠,還要有更多這樣的技術轉化『中間人』」。
「如果企業想做技術突破,沒有錢也不行。」何冬妮提到,疫情之後大灣區風投、創投活力減弱,主要原因是美資因懼怕制裁而撤出,而內地基金對基礎研究的投資意識未成熟,缺乏相關創投人才,也導致大灣區基礎研究能力偏弱。另一方面,香港雖是國際金融中心,但尚未足以轉化支撐大灣區科創發展,尤其在內地資本市場未完全開放之下,香港應發揮更大作用,例如香港允許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上市,「類似方面是否可以嘗試做多些,例如納入其他類型的科創企業?」
除了善用香港資本市場,研究院也建議打造大灣區「超級淡馬錫」,整合粵港澳三地政府的創科資金,包括設立三地財政共同出資的專項基金,以促進科創投資的分工協作,避免重複投資及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