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考察:敦煌賞莫高窟
【明報專訊】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是戈壁沙漠中的一塊小綠洲、古代「絲綢之路」重鎮,無論東進(中原)抑或西出(西域,今新疆及中亞各國)均經此地。每年暑假,再高溫也擋不住遊客對莫高窟的熱情,欣賞千年佛教寶窟。
文、圖:古晨燕
唐代詩人王維名句「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即在敦煌西南70公里處。敦煌莫高窟保存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也見證中外文化、宗教、語言和知識之交匯融合,1987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牆壁上的博物館」 千年壁畫
佛教經絲綢之路東傳,公元4世紀起,信眾在今日敦煌的莫高窟(又稱千佛洞)、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五個廟石窟等地鑿窟修行。石窟四壁滿是佛陀的「本生故事」(佛陀前世的故事)、富含「因果報應」的因緣故事和描繪佛經內容的經變畫,以及時人生活寫照等彩繪,堪稱佛教藝術寶庫。其中,經變畫為中國佛教藝術獨創形式。
莫高窟至今保存了735個洞窟,當中492個有壁畫,壁畫合共4.5萬平方米,被稱為「牆壁上的博物館」。敦煌高溫乾旱,年均降雨量約40毫米,使莫高窟建築、彩塑和壁畫能長期保存。
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最出名。自公元366年起至元代,千年間不斷開窟造像。絲綢之路因明嘉靖年間嘉峪關被封而衰落,莫高窟跟隨西北政經重鎮敦煌一起沉寂。直至1900年,道士王圓籙意外發現「藏經洞」(今第17號窟),莫高窟才再次呈現在世人眼前。
藏約5萬件文獻 多流失海外
藏經洞中共發現約5萬件文獻(敦煌文獻、敦煌遺書)及文物,內容不限於佛教經典,是研究古代中國乃至中亞歷史、宗教、語言、文學等的珍貴材料,惜大部分文獻於20世紀初因盜竊及西方學者私購而流失海外,目前國家圖書館藏有約1.6萬件敦煌文獻。
敦煌研究院1990年代起與外界合作將莫高窟數碼化。「數字敦煌」項目將石窟文物的圖像、影片等多種數據與文獻結合,建構石窟文物數碼資源庫,並通過網絡與全球共享。「數字敦煌」網站(e-dunhuang.com)設中英雙語,動動指尖便可多角度欣賞洞窟全景。
◆甘肅敦煌小檔案
位置:甘肅省西北部(酒泉市轄下縣級市)
面積:26,700平方公里
主要產業:旅遊業、農業(如棉花、葡萄、杏子、大棗)
◆看景點:鳴沙山與月牙泉
莫高窟位在敦煌市東南25公里莫高鎮的鳴沙山東麓斷崖。鳴沙山是離城市很近的沙漠,因沙動成響而得名,連同沙漠中形如一彎新月的月牙泉奇景,組成鳴沙山月牙泉景區,也是敦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
■考察問卷
考察前可運用以下問卷訪問同學,考察後再問一次以對照。
1. 你對敦煌莫高窟有多少認識?(5分最高)
2. 莫高窟納入《世界遺產名錄》為其保育帶來什麼影響?
3. 數碼化很大程度上有助保育莫高窟,你同意嗎?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