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東瀛歷風浪 船員歸港助社群
【明報專訊】「不管你現在找不找到自己的方向,一旦你對某件事有興趣,就要去試,試了才會知道是否適合;不走出那一步的話,你不會知道自己有什麼潛質。」去年從香港揚帆往日本的宋倩彤(Zoe)如此道。20名由22至64歲不等的挑戰者,去年3月乘茈輕銙怳j的訓練帆船「香港外展精神號」(簡稱Spirit)揚帆出海,橫渡香港及日本大阪之間,來回共2900海里。經歷風浪後,過來人寄語今年新一批參與者毋懼挑戰。
去年3至5月首屆「#20IMPACT20」航海學習旅程,由外展訓練學校Outward Bound主辦、清水灣鄉村俱樂部冠名贊助。20名獲選船員分成兩隊各10人負責往返香港與日本的航段,航程合共26日。從海上歸來後,他們轉化海上學習經驗,服務20個青年社群。
全女班掌舵 混血兒覓自我
首段航程從香港到大阪,由10名全女班的堅毅者掌舵,連續15天、24小時不間斷地航行。「細個看過《魔盜王》後一直幻想要做海盜。」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默麗雅(Rida)是巴基斯坦與香港混血兒,她形容成長路上對身分感混亂,而大海同時是圓「海盜夢」及發掘自我的場域,「在公海堨u能與剛認識的crew(隊員)相處,亦要長時間對茼菑v」。
惟這趟自我探索旅程絕非一帆風順。開往大阪的航道因逆風而行,風大浪急,船員忙於克服暈船、無法入睡、嘔吐,甚至月經來襲的挑戰,還需努力履行「海盜」的責任——每4小時一次在甲板輪更觀察天氣、掌舵及換帆,以及照顧全員飲食及衛生,「大家都變得很親密,因為到了那個地步就慢慢發現,真的要靠大家」。
聾啞無阻溝通 成得力助手
同船隊友Zoe大學畢業後的一年在中小學當籃球教練為生,但她稱只是權宜之計,「大家都說在香港只做教練『搵唔到食』」。由於前路迷茫,Zoe踏上航海之旅。此前對航海毫無認識的Zoe原本對開船抱有憂慮,但在其他有經驗參加者的合作下「又沒想像中那麼難」。
順風而行下,從日本返港的航程則只需11天,但對體能仍有要求。船員談卓敏(Chapman)身材高大且有駕駛遊艇經驗,成為船上得力助手。他是聾啞人士,帶同白板上船,透過手寫文字與其他隊員溝通,鬼馬性格也使他從容地與其他參加者打成一片。
返港以經驗回饋社群
回港後,20名參加者選擇各自服務的社群。Chapman選擇向聾人中心的朋友分享航海經驗,鼓勵他們走出安舒區,Chapman的9歲女兒亦因他的經歷愛上了海洋。本身是壁畫藝術家的Rida則在外展學校大網仔基地的一幅牆上與少數族裔青年創作壁畫,透過藝術彼此連結。
Zoe選擇透過籃球接觸基層兒童,鼓勵他們發掘自己的潛質,亦見證有學生透過籃球轉化家庭關係,亦變得開朗很多。「計劃目的雖說是要把學習到的知識帶給他人,但還是先要用心享受過程,然後慢慢會發現自己已經『姿洠哄z。」Zoe分享道。
明報記者 陳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