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開40年時代大變 三中改革處處難題
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歷次三中全會都對內地發展有長遠影響。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40多年後仍被人津津樂道。當下,中國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已經大不同,連日來被官媒賦予高度意義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天(18日)閉幕,中共中央將推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措施,不止觸及經濟,必將是全方位各領域體制機制的改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本次「推遲」的三中全會更引人期待。
1978年:
確立經濟建設為國策 主張解放思想聚民心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停止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以階級鬥爭為綱」,隨後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此後推行的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走上了高速增長的快車道。
在思想領域,中央主張解放思想,當局開始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全國上下民心高度聚攏,共謀發展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
1978年國內一片朝氣,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也大為改觀。在美蘇爭霸的大背景下,美國為拉攏中國,中美關係逐漸緩和。翌年,隨蚞H小平訪美,中美進入長達10年的「蜜月期」。世界第一強國與中國關係改善;在全球化浪潮下,美歐產業向華轉移並因此大力促進中國發展。
與1978年不同的是,本屆三中全會當局要推行的改革卻是「啃硬骨頭」。
發展紅利消退 分蛋糕成挑戰
1978年中國人均GDP不到200美元,改革開放30多年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2年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同時,中國的許多發展紅利已消退,比如曾經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與當年更注重增量的改革不同,當下要解決的不僅是增量,還涉及存量的再分配問題。在40年高速城市化進程中,地產界與地方當局高度綑綁,形成各種形式的地方諸侯。如何觸及利益格局調整,如何「動奶酪」、「分蛋糕」,是擺在當局面前的難題之一。
40多年前中國各地大都一窮二白,如今中國則需要解決地方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要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地區間均衡發展涉及利益重構,如何調控有待觀察。
中美競爭趨增 學者:美60年來最狠詆譭
當下,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已大不同。自美國2018年掀起中美貿易戰後,隨之而來的科技戰及各領域競爭愈演愈烈。美國拉攏其盟友及其他歐亞各國,對中國「脫u斷鏈」,試圖構建全面圍堵之勢。彭博社近日引述78歲的美國知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稱,60年來,美國詆譭對手從未像現在「黑中國」這麼狠。
利益主體多元 深化改革面向全方位
改革政策能否推行、落實,更在於舉國行動力。自新冠疫情後,內地的社情民意出現了相當程度的負面悲觀情緒。「躺平」、「歷史的垃圾時間」等成為新時代的「雜音」。如何提振信心,是一大難題。《求是》雜誌昨日匯編刊發了習近平的文章《必須堅持自信自立》,重申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或是為收拾渙散民心的一個註腳。
如今的中國,利益主體多元,各種權勢集團錯綜複雜。面向全方位的「習式改革」如何聚攏黨心民心,如何調整重構國內的利益格局,以及在美國幾乎對華全面圍堵的國際環境中,如何通過「一帶一路」合作等為中國的對外開放趟出一條新路,二十屆三中全會與此有關的決議備受關注。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