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生推動環保曾自疑 赴國際大會喜遇同路人
【明報專訊】可持續發展等環保概念倡議多年。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四年級生陳家齊過去3年經常帶團講解全球暖化影響,「社會上好多講環保鵅A都係得個講字」,他曾感沮喪,質疑做環保教育「講完之後世界係咪會改變?」他上月隨學校赴泰國出席可持續發展國際大會,見到眾多界別正努力推動可持續發展,令他感受到環保路上仍有多人同行。
陳家齊與中大地球系統科學五年級生鄭嘉汶都是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學生大使,不時帶領公眾遊覽博物館及中大校園。被問到可持續發展的意思,兩人隨即以淺白方式解釋,指確保明日或下一代享有的資源與今日相同。
全球暖化令極地動物失去棲息地,「沒有冰塊,企鵝會怎樣?」陳家齊憶述曾面對一群小孩提問,教他不知所措,「有些事我們習以為常,但小朋友真的會hurt(傷心)」,令他反思「我們是否(對環保議題)太過麻木?」他指導賞團參與者的提問及回饋經常啟發他。
失望暫緩垃圾徵費
談到政府暫緩垃圾徵費,陳家齊感失望,稱港人每天製造大量垃圾,認為重點在於如何人性化地令市民理解及接受徵費原意。鄭嘉汶則指,早前見到市民因政策逐漸多用回收箱及廚餘機,反而看到希望。陳說自己不吃外賣,久而久之亦感染朋友多選堂食,一年間自備餐具更成為朋友間的習慣。
分享如何由下而上推動概念
兩人上月代表中大出席「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全球可持續發展大會」,分享年輕人如何由下而上,透過組織活動和導賞團等推動概念。鄭嘉汶在會上介紹學生大使計劃大使來自不同學系,例如主修地理的同學對環保政策有較深認識,中醫系同學則較關注植物在氣候變化下的影響,令博物館資訊更多元化。陳家齊稱大會當日他與不少領袖交流,讓他感受到很多人正努力推動可持續發展,但過程確實「take time(需時)」,需堅信今日所做之事皆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