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講:朋友相處之道——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明報專訊】朋友之間,理應互相規勸與勉勵,切磋砥礪,以期彼此皆能有所進步。朋友之間,同甘共苦,一起面對種種風浪。朋友是五倫之一,其特點在於全屬個人選擇,與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等都不相同。
朋友犯錯,適宜忠告
《論語》堙A有許多探討友道精神的章節,合而言之,便可構成孔子的友道觀。《論語.顏淵》記載了孔子回應子貢問及為友之道: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子貢問對待朋友的方法。孔子詳細地告訴子貢,以為要忠心地勸告朋友,也要好好地引導對方,若然朋友最終並不聽從,也就只能作罷,不必自找侮辱。孔子的答案十分理性,也很值得我們學習。
錢穆《論語新解》指出,「友有非,不可不告,然必出於對友之忠忱,又須能善為勸導」。朋友做錯了,我們應該跟對方說明做錯了什麼,從而使友人可以多加改善,做得更好。有這樣的想法,十分合理;可是,如果出言不遜,沒有將友情計算在內,這樣朋友不會聽信我們的進言,而且更可能危害彼此的友情。
益友與損友之別
據錢穆所言而作進一步推論,找朋友,便當找些諍友。所謂諍友者,乃是能用直言相規勸的益友。損友易得,益友難求,覓得益友,才能共同進步。《論語.季氏》便清楚說明了益者三友與損者三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在這堙A孔子指出有益的朋友三種,有害的朋友三種。有益的朋友包括了正直的人、信實的人,以及見聞廣博的人;有害的朋友包括了諂媚奉承的人、當面恭維背面畛蔽漱H,以及誇誇其談的人。能夠與於己有益的人交往,自必受用無窮。當然,這堜珨〞漲陳q,並非從功利的角度言之,而是從道德層面以作討論。
勸勉也要有限度
朋友屢勸不改,適時也要忍痛中止,放棄勸諫,以免自取其辱。「不可則止,無自辱焉」,說的是最後一步。希望別人好,改過遷善,誰不想呢?可是,別人是否與我有茼P樣的信念,以為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那便不見得人人標準相同無異。
例言之,同儕之間,總有人特別喜歡終日沉迷於網絡遊戲之中,身為朋友,好言相勸,希望對方可以取得生活上的平衡。可是,什麼是「終日」、怎樣是「沉迷」,言人人殊,即使分析一切事情的利弊,但對方也是不聽勸告,反覆游說,不見得會有什麼效果。事情到了這樣的地步,便只能放棄勸告了。否則,只會招來對方的破口大罵,最後這段友誼也註定是以失敗告終。
除了朋友,《論語.先進》還舉了為臣之道作為例子,同樣也是「不可則止」的。孔子指出作為大臣的重點,乃是「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意指大臣應該要使用合於仁義的內容和方式來對待君主,行不通的話,他便該辭職不幹。因此,在君臣的關係堙A如君主不願意接受臣子的勸諫,臣子是該放棄君主,不戀棧俸祿。在古代社會尤其難得,要做到這一點絕不容易。另一方面,君主若不聽從自己的勸告,適時中止,也是保存性命的不二之途。古代帝王有虓平P的權威,臣子屢勸主上,主上依然故我,臣子如不罷休,會招致殺身之禍,實在不可不慎矣。
■潘銘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著有《孔子的生活智慧》、《孟子的人生智慧》、《字書裡的動物世界》、《孔孟以後的孔孟》等。)
文:潘銘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