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言:直呼母親名字——〈宋人名母〉
【明報專訊】魏晉時期的人喜歡吃「五石散」,那是用五種礦物合成的藥散,據說服用之後全身燥熱,之後又發冷;發冷的時候卻不能吃熱食,一吃即死,但可以喝熱酒,並借步行散發藥性,謂之「行散」。
東晉時,荊州刺史王忱拜訪剛被任命為太子洗馬的桓玄,桓玄設酒招待。王忱恰好服了五石散,不能喝冷酒,於是頻頻吩咐左右:「溫酒來!」桓玄聽了,竟流下眼淚,嗚咽不已,搞得王忱有點不好意思,便要離開。桓玄用手巾邊擦眼淚,邊說:「我哭是因為犯了家諱,不關你的事情。」
古人不能提父親和祖先的名諱,稱為「家諱」或「私諱」,桓玄的父親是一代名將桓溫,王忱說了好幾句「溫酒來」,這個「溫」字正犯了桓玄的家諱,惹得桓玄痛哭起來。雖然桓玄說「不關你的事情」,但王忱觸犯別人家諱,在當時還是很不禮貌。不能提別人的家諱,當然更不能提自己的父祖名諱,桓玄平日,是肯定不提「溫」字的。
先秦避家諱的情况沒有後世那麼嚴格,但對自己的父母、尊長還是不能直呼其名。宋國偏偏有位仁兄,就犯了此忌。
■內文
宋人名母
(《戰國策?魏策三》)
宋人有學者(1),三年反(2)而名(3)其母。
其母曰:「子學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
其子曰:「吾所賢(4)者,無過堯舜(5),堯舜名;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賢不過堯、舜,母大不過天地,是以名母也。」
其母曰:「子之於學者,將盡行(6)之乎?願子之有以易(7)名母也。子之於學也,將有所不行乎?願子之且以名母為後(8)也。」
■注釋
(1) 學者︰求學的人
(2) 反︰同「返」,返回
(3) 名︰稱呼(某人)名字
(4) 賢︰認為賢能。後文的「大」,是認為偉大,兩個字都用作動詞
(5) 堯舜︰堯,上古帝王陶唐氏的號,伊祁氏,名放勛,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稱「陶唐氏」。舜,上古帝王稱號,姓姚,名重華,建國於虞,故稱為「虞舜」或「有虞氏」。堯、舜均為遠古聖賢
(6) 盡行︰全部實行
(7) 易︰改換
(8) 後︰放到後面去
■語譯
宋人有人出外求學,三年後回來,直接叫他母親的名字。
他母親問:「你在外面學了三年,回來就這樣直接叫我的名字,這是為什麼呢?」
兒子回答:「我認為最賢明的人,沒有超越堯、舜的,『堯』、『舜』,都是大家直接叫的名;我認為最大的東西,沒有超越天、地的,『天』、『地』,也都是大家直接叫的名。現在母親您,論賢明比不上堯、舜,說偉大也大不過天、地,所以我也可以直接叫母親的名字。」
母親說:「你對所學到的東西,將要完全實行嗎?希望你換一個方法來稱呼自己的母親;你對所學到的東西,如果有什麼不想實行的,那就請你把直呼母親的名字這種事先緩一緩,放到後邊去。」
■言外言
父母之名叫不得
古代諸侯相見,只可以稱呼對方的爵號,不可以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即所謂「諸侯不生名」。除非諸侯做了大惡之事,比如喪失國土,或者滅掉同姓之國,否則史書不能直書其名。
為什麼呢?
因為古人的「名」是父親在他小時候幫他取的,屬於「幼小卑賤之稱」(《白虎通義?姓名》),只有尊長才能叫。叫他人的名,帶有貶低對方的意思。男孩子長到二十歲,可以行冠禮,代表成人了,然後取一個「字」,用來代替「名」讓別人來稱呼。在「名」之外取「字」,代表了對「名」的尊重,也就是說,一般人還是不能直接叫他的「名」,只能叫他的「字」。今天兩者合稱「名字」,其實「名」、「字」大不一樣。古時連普通人都不能隨便直呼其名,更何况自己的父母?
生前曰「名」,死後則叫「諱」,「諱」字本身就有迴避、禁忌之意,去世尊長的名更是叫不得。《禮記?雜記下》:「免喪之外,行於道路,見似目瞿,聞名心瞿。」「瞿」通「懼」,喪禮之後,在路上遇見與逝去父母樣貌相似的人,聽見與逝去父母發音相同的名,難免驚懼不安、悲愴不已,自然想要迴避,正正體現了對雙親的尊敬和懷念。古書上說「卒哭而諱」,在父母去世百日之後,喪禮結束,避諱就開始了。
出於尊重,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都不能直接稱呼父母的名諱。〈宋人名母〉中的宋人,在外學習三年,竟連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更何况「堯」和「舜」本來就是兩位遠古聖王的尊號,而不是他們的名,正因為崇敬他們,後人才只稱其號而不直呼其名。而宋人卻以為這是他們的「名」,可見這傢伙既不會做人,也不會做學問。
還好他生在戰國,假設他生在唐朝,冒犯父祖名諱,是要判一年徒刑的。
■實戰篇
1. 以下哪一句中「名」字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
(A)三年反而名其母。
(B)反而名我者,何也?
(C)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
(D)願子之有以易名母也。
2. 試判斷以下陳述:
(A)宋人認為堯舜最賢、天地最大。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B)宋人之母認為兒子學能致用。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3. 歐美年輕人不怎麼講究輩分,喜歡直接稱呼父母、老師的名字,你贊成這種行為嗎?試結合本文,說一說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洪若震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系列。
文:洪若震
圖: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