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事提升國際形象 未必需不惜工本
【明報專訊】近期政府力推「盛事經濟」吸引旅客,陳智思認為盛事經濟絕對有助提升香港的國際形象,同時提到其他城巿、包括新加坡都「不惜工本」爭奪國際盛事,香港是否仿效「不惜工本」的做法,要整個社會取得共識。他又認為香港有大灣區巿場,可更依靠商界及民間主辦盛事,不用政府帶頭。
各地愈搶愈貴 「市民願付出多少?」
陳智思舉新加坡早前以「銀彈政策」補貼舉辦Taylor Swift演唱會為例,稱該演出確令新加坡成為亞洲矚目城巿,「令人覺得個城巿好有活力,好有生氣」。陳形容現時全世界都在「玩一個遊戲」,就是志在必得、不惜工本爭奪國際盛事,但他質疑香港社會是否接受這做法,「香港社會要有共識,我們是否同意作這類補貼……新加坡搞Fomula 1賽車,就用8億,香港人是否接受呢?」他指香港的盛事基金亦有補貼成分,但銀碼與其他地區的出手差很遠,認為主辦盛事要付出,尤其是大家都在搶的話,價錢會愈搶愈高,「究竟巿民願意為這些盛事付出多少?」社會需要討論,形成共識,「要巿民同意,這類補貼不止是看演唱會的人得益,社會整體亦會得益……每個人都會得益」,否則官員做了之後被罵,就無人再做。
七欖為例 民間主辦可成功
陳表示,即使香港不採用新加坡那種「不惜工本」的做法,亦有可為:以國際七人欖球賽為例,該國際體育盛事完全是民間發起主辦,政府僅協助配合,仍非常成功。他認為香港搞盛事可更多地依靠民間和商界,「不用期望由政府帶頭」,政府只需做好協辦角色。
他又提到香港一個優勢,稱香港不單是一個700多萬人的巿場,背後有整個大灣區的龐大巿場,商界及民間力量有這龐大巿場作後盾,可尋找商機舉辦盛事,「當然硬件好重要,如果你無一個大型演唱會場地,什麼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