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趣:故事+歌+舞=音樂劇
【明報專訊】《仙樂飄飄處處聞》雖然是耳熟能詳的作品,但仍要注意讓不熟悉故事的觀眾投入,製作該劇逾20年的Genatt說:「音樂劇是由故事出發,加上音樂、舞蹈結合的舞台表演形式。」據她觀察,歌舞能表達各種情感,即使不熟悉語言,也能準確傳達故事內容。
關於《仙樂飄飄處處聞》
《仙樂飄飄處處聞》是經典音樂劇,曾被改編電影。該劇以Maria Rainer的真人故事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為藍本,講述原打算當修女的Maria意外成為家庭教師,教導海軍軍官Captain Von Trapp的7名子女,Maria讓孩子接觸音樂,並因此影響了整個家庭,後來他們因逃避戰火,攀山前往他國。
該劇有不少受歡迎歌曲,例如主題曲The Sound of Music,插曲Do-Re-Mi、My Favourite Things、Edelweiss、So Long, Farewell、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等。
◆知多點
百老匯音樂劇冷知識
11點歌曲(11 o'clock numbers )
從前百老匯音樂劇於晚上8時30分開始,11時完結。劇終前,會以牽動觀眾情緒或振奮人心的歌曲作結,讓觀眾帶着滿足感離場,因此歌曲都易上口、易記,且令人印象深刻,有「11點歌曲」之稱,例如Cats的Memory已成經典。
「百老匯」的分界
容納500名或以上觀眾的劇院稱為百老匯;提供100至499名觀眾的稱為外百老匯(off-Broadway);少於100名觀眾的稱為外外百老匯(off-off-Broadway)。劇目也有分別,百老匯劇規模最大,多傳統及經典作;其他則較創新、具實驗性質。◆
笑點差異
「百老匯音樂劇」源於美國,劇目語言多以英語為主,並配合歌舞,在各地巡演時會面對文化差異,例如笑點,Genatt觀察到有趣一面:「各地的人笑點都不一樣(They laugh at different jokes.)。」觀眾的直接反應都被Genatt看在眼裏,例如她認為觀眾會發笑的部分,觀眾沒有笑。始料不及的觀眾反應,正是有趣之處,Genatt說:「因為現場演出,我甚至能聽到觀眾的呼吸聲、笑聲、哭聲及沉默,感受大家一起經歷的各種情緒,就像一次情感經歷旅程。」這是Genatt常強調在語言以外,音樂劇能連結世界的原因——大家有共同的感受。她說:「音樂劇是溝通工具,文化不同仍可以令大家連結在一起。」
小孩子大角色
劇中7名孩子的歌唱和演出部分非常多,堪稱重要支柱,演員介乎7至13歲,演出經驗豐富,Genatt說:「他們非常專業,雖然演出頻繁,但沒有荒廢學業,都在課餘時間排演。」Genatt認為他們的表現出色,而且傳達一個信息:任何年紀都可以成為百老匯音樂劇演員。這些孩子由從不接觸音樂,到成為出色的歌唱者,讓Genatt感觸甚深,「看見孩子初接觸美好事物(音樂)時雙眼發光的喜悅,讓我很觸動。」她又認為這部劇可傳達愛、希望、堅強等真善美價值觀。
文:鄭惠霞
圖:相關機構提供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常識天下 第3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