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屋限入息有增無減 1及4人戶凍 房委會建議整體平均上調2% 資產額放寬3%

[2024.03.06] 發表
沙田水泉澳h平台昨有市民陪孩子玩樂休憩。房委會按機制檢討公屋申請家庭的入息及資產限額,擬下年度上調入息限額,平均增2.1%。(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房委會按機制檢討公屋申請家庭的入息及資產限額,擬下年度上調入息限額,平均增2.1%,惟1及4人家庭凍結,倘落實建議,4人家庭入息限額連續第四年維持30,950元不變;資產限額則建議上調3%,1至10人或以上家庭介乎28.6萬至94.5萬元(見表)。當局以去年第四季數據推算,建議通過後,全港約15.46萬個私樓非業主住戶合資格申請輪候公屋。公屋聯會贊成檢討結果並凍結1及4人家庭入息限額,但認為長遠調整機制有檢討空間。

房委會釐訂公屋申請資格因素包括入息限額,相當於支付租住與公屋相若私樓租金和應付其他非住屋開支所需的住戶入息。根據機制,公屋入息限額是以住戶開支為計算基礎,包括住屋和非住屋開支,再加5%備用金。

公屋聯會:長遠機制有檢討空間

住屋開支是住戶租住與公屋面積相若私樓單位所須開支,非住屋開支則採用最近一期住戶開支統計調查所得私樓租戶中開支屬較低一半的數據,並剔除家庭成員全為長者或沒工作的住戶,繼而按甲類消費物價指數(剔除住屋開支)最新變動,或按統計處的勞工收入統計調查所錄得名義工資指數變動作為入息因素調整,以較高者為準。

房屋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當局擬於下年度調整公屋申請入息及資產限額,其中入息限額平均上調2.1%,惟1及4人家庭不變;2及3人家庭限額分別增0.9%及1.4%,其中2人增180元至19,730元;5及6人家庭分別增1.5%及4.4%。7人或以上增3.1%。至於資產上限,當局建議上調3%,其中1人家庭由27.8萬元增至28.6萬元,4人家庭由57.3萬元增至59萬元。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本月22日將開會審議建議。

翻查資料,公屋4人家庭入息限額自2020年4月起,由29,240元上調至30,950元後,已連續3個年度維持不變,倘新建議通過,即連續4年凍結;1人家庭入息上限亦會連續第三年不變。當局解釋,雖然經檢討發現1及4人家庭入息限額需下調,但考慮目前經濟狀G,建議凍結,其餘類別家庭則按機制調整。

當局考慮經濟情G擬凍結

身兼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的立法會議員梁文廣稱,支持當局建議,包括凍結部分原需下調的家庭入息限額。他又關注現有機制未與最低工資掛u,會要求當局交代最低工資去年上調至時薪40元後,對輪候公屋家庭收入水平的影響。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贊成凍結1及4人公屋家庭入息限額,因按機制下調會令部分家庭跌出申請公屋門檻,影響改善居住環境機會。但他指房委會近年多只按機制上調或凍結入息限額,未跟隨結果下調部分家庭限額,顯示機制存在「有加無減」情G,長遠有空間檢討機制。

更多港聞
荃灣及南區關愛隊 月內試探訪轉介
【明報專訊】去年特首李家超發表《施政報告》提出以荃灣和南區作為試點,由關愛隊探訪及協助識別有需要的「獨老」、「雙老」住戶,以及護老者和殘疾人... 詳情
林卓廷:下午聞「鄉頭吹大雞」,有劇本  就7.21案自辯  赴元朗為監察執法
【明報專訊】2019年7.21元朗站白衣人襲擊事件,立法會前議員林卓廷與另外6名男子被控暴動,昨於區院續審。林卓廷首日自辯,稱當天下午從元朗... 詳情
【明報專訊】2019年維園8.18「流水式集會」案,黎智英及李柱銘等7名民主派人士被裁定組織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兩罪成立,判處緩刑或入獄。他們... 詳情
【明報專訊】廉政公署揭發一名還押犯涉嫌串通獄外同黨,「自編自導」藏槍、炸藥或毒品案,讓另外兩名還押犯向警方提供線報,申請減刑。兩宗假案未發生... 詳情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去年錄得101宗新增愛滋病個案,較2022年的62宗急升63%,當中逾八成患者在確診愛滋病毒感染後3個月內發病...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