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考察:開平碉樓 見證華僑漂洋史
【明報專訊】位於廣東省開平市的「開平碉樓與村落」,以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建成,反映華僑到海外謀生的歷史。開平碉樓於2007年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是廣東省第一個世界遺產。
■景點
粵首項世遺
建築中西合璧
開平市現存碉樓1833座,最早興建於約16世紀中葉,1920至30年代曾大規模興建,最後一座碉樓建於1949年。碉樓建築主要分3種,包括由數戶人家共同興建,用作臨時避難的「眾樓」;由富有人家獨資興建,用來防衛和居住的「居樓」;以及用來聯防預警的「更樓」。另外,開平碉樓亦可按建築材料分為石樓、土樓、青磚樓及鋼筋水泥樓等。開平碉樓建築風格除含中華文化元素,亦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建築風格。
《世界遺產名錄》收錄4組共20座碉樓,稱它們展現「中西建築和裝飾形式複雜而燦爛的融合」。以有「開平第一樓」之稱的瑞石樓(圓圖)為例,該樓有古羅馬風格的拱門、古希臘風格的愛奧尼柱式及巴洛克風格的「山花」(西方建築上的三角形區域)。大樓上亦有以中國書法雕上「瑞石樓」三字,以及「富貴吉祥」雕刻等中華元素。
■知多點
「開平第一樓」
瑞石樓由黃璧秀家族興建,位於錦江里村。黃璧秀曾到美國謀生,在香港經營錢莊和藥材生意致富。1921年黄璧秀回故鄉開平興建碉樓,希望興建全村最高及最壯觀的碉樓。瑞石樓高9層,是開平現存最高碉樓。
離鄉謀生 華僑報國
開平碉樓大多由海外華僑回鄉興建。開平是著名僑鄉,據開平市政府2024年1月的文章,現時開平旅居海外的華僑(包括港澳台)共約103萬人,遍佈90個國家和地區。
早於16世紀中葉,開平已有人離鄉別井,乘桅船到南洋群島,即爪哇、泗水、蘇門答臘一帶謀生。1840年代起美國掀起「淘金潮」,不少開平農民因生活困苦,偷渡或移民至美國當勞工。
當中國經歷辛亥革命及抗日戰爭時,美國的開平華僑曾積極參與「救國運動」,除籌款支持,亦捐錢回鄉修橋補路及興建學校。例如1933年創校的開僑中學,由美加及南洋華僑籌款建成;位於開平合山,連接百合和蜆岡的合山鐵橋,則由美加華僑集資於1934年興建而成。
■考察問卷
(1)開平碉樓如何展現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2)解釋碉樓的一個功能。
(3)保育建築對傳承中華文化有何意義?試分享你的看法。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