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基建:〈愛蓮說〉[1]——周敦頤
【明報專訊】■建議篇章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2]。晉陶淵明[3]獨愛菊;自李唐[4]來,世人甚愛牡丹[5];予獨愛蓮[6]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7];中通外直[8],不蔓不枝[9],香遠益清[10],亭亭淨植[11],可遠觀而不可褻玩[12]焉。予謂[13]菊,花之隱逸者[14]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15]!菊之愛,陶後鮮有聞[16];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7]。
◆注釋
[1] 說︰文體的一種,內容以說明、解說為主
[2] 蕃︰繁多
[3] 陶淵明︰東晉詩人(公元365-427),字元亮,晉亡時改名潛。41歲時,為彭澤縣令,僅80餘日,即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而辭官歸隱,寄情田園生活,後世稱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之祖」
[4] 李唐︰由李淵(公元566-635)建立的唐朝
[5] 牡丹︰花朵碩大,顏色豔麗,唐人極為喜愛,譽為「國色天香」,也象徵富貴
[6] 蓮︰即荷花,又稱芙蓉、芙蕖等
[7] 濯清漣而不妖︰洗滌於波紋中而不嫵媚
[8] 中通外直︰莖梗中心貫通,外表筆直
[9] 不蔓不枝︰不蔓延生長,無枝葉
[10] 香遠益清︰香氣遠飄,更加清香
[11] 亭亭淨植︰高挺而潔淨地直立
[12] 褻玩︰輕慢、不莊重地玩弄
[13] 謂︰認為
[14] 隱逸者︰隱居出塵的人
[15] 噫︰嘆詞,「唉」的意思
[16] 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對)菊花的愛好,(自)陶淵明後少有聽說
[17] 宜乎眾矣︰當然很多人呀!
■結構圖解(圖)
引子:花草繁多,各有所愛
→ 陶淵明愛菊
→ 世人愛牡丹
發展:作者獨愛蓮,蓮有君子的特質
→ 出淤泥不染,濯清漣不妖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結尾
→ 菊花:花之隱逸者,陶後鮮有聞
→ 牡丹:花之富貴者,好之者眾
→ 蓮花:花之君子者,同予喜愛者何人(暗示少數人像自己般愛蓮,高潔好德如君子)
■基礎知識問答(圖)
1. 試指出「香遠益清」一句中,「益」字的意思。(2分)
(A)新鮮
(B)難得
(C)更加
(D)非常
2. 下列哪一項,是對以下兩句完全正確的描述?(2分)
一、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二、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A)「一」是判斷句;「二」是倒裝句
(B)「一」是判斷句;「二」是疑問句
(C)「一」是倒裝句;「二」是判斷句
(D)「一」是省略句;「二」是倒裝句
3. 以下哪一項,是對下列句子完全正確的描述?(2分)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A)「予」、「之」都是代詞
(B)「予」、「之」都是助詞
(C)「予」是助詞;「之」是代詞
(D)「予」是代詞;「之」是助詞
4. 中國有以植物喻有德者的傳統,除了本篇的蓮花外,你能說出「花中四君子」的名字嗎? (4分)
花中四君子:
______(1分)、______(1分)、 ______(1分)、______(1分)
■延展對讀
〈愛蓮說〉與〈芙蕖〉(下文)均寫作者喜愛荷花,但二者喜歡的原因不同,試加說明。(4分)
芙蕖(荷花)自荷錢(初生小荷葉)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嫋娜之姿,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並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 (異香);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並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節選自李漁〈芙蕖〉
*為方便理解及設題,就原文略有改動,或稍加括號內註解
〈愛蓮說〉作者喜愛荷花(A)_______________的品格(2分);
〈芙蕖〉作者喜愛荷花(B)_______________的實用價值(2分)。
■作者簡介
袁漢基 - 中學中文科教科書作者,曾任中學中文科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學校發展主任
文:袁漢基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93期]